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探索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MSCs)的分离、体外培养的方法。2、探讨同种异体移植ADMSCs在兔急性心肌梗死区存活并分化为心肌细胞的情况及对兔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功能的影响。3、探讨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MSC)移植对兔心肌梗死后微血管生成的可能机制及心功能的变化情况。方法:1、ADMSCs的分离、培养及标记:无菌条件下获取兔腹部大网膜脂肪组织,采用Ⅰ型胶原酶消化法及贴壁法分离培养ADMSCs,并在体外持续传代培养,对第3代ADMSCs进行表面标志分子鉴定。取第3代细胞,用4’,6-二脒-2-苯基吲哚(4’,6-diamidio-2-phenylindole, DAPI)标记,并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2、ADMSCs移植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治疗:30只健康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10)、心肌梗死对照组以及ADMSCs移植组(n=10)。结扎兔前室间支,建立急性心肌梗死动物模型,AMIlh内将DAPI标记的第三代ADMSCs (5×106个,1ml)植入ADMSCs移植组梗死心肌,对照组及假手术组注射等量PBS液。术前及术后4周分别做超声心动图检查其心功能变化。取心梗区组织作冰冻切片,荧光显微镜下验证移植后的ADMSCs是否向心肌细胞分化,HE染色和CD34免疫组化观察梗死区毛细血管新生情况,采用半定量RT-PCR检测梗死区VEGF和bFGF的表达。结果:1、兔脂肪组织中含有大量间充质干细胞,并易于分离、培养,流式细胞仪鉴定CD44、CD71阳性表达,CD34、CD45阴性表达。接种24h后,体积较大的细胞很多已贴壁,48h后贴壁细胞开始分裂增殖,5-7天后,培养皿底细胞融合达80%。传代后细胞形态渐趋一致,呈长梭形,以一点为中心向四周放射状排列,圆形或卵圆形混杂生长细胞随换液及传代次数增加,逐渐减少。荧光显微镜下观察DAPI标记的第3代ADMSCs,标记率几乎达100%。2.超声心动图检测证实移植后4周ADMSCs组左室收缩末期直径、舒张末期直径均小于AMI对照组(均p<0.05),与左心室重量指数结果相同(p<0.05),而短轴缩短率、射血分数均大于对照组(均p<0.05);ADMSCs移植组荧光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DAPI标记细胞存在,并分化为心肌样细胞。3.CD34免疫组化染色显示ADMSCs组梗死局部毛细血管密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RT-PCR结果显示ADMSCs组VEGF和bFGF的表达水平较AMI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结论:1.建立了一种自兔脂肪组织分离、培养及高效标记ADMSCs经济简便的方法。2.同种异体移植的ADMSCs能够在梗死心肌内存活并分化为心肌样细胞,增加梗死区血管新生,抑制心室重构、改善心肌梗死后心功能。3. ADMSCs移植促进心肌梗死区微血管的生成,并改善心脏功能,其机制可能与促进bFGF. VEGF的表达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