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草莓灰霉病是由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引起的真菌性病害,由于草莓灰霉病在其生产、运输及储藏过程中均会发生,给草莓生产造成了极大的损失。本试验主要研究了四川省10个县(市)195株草莓灰霉病菌的菌落类型、生长速率、对离体草莓叶片的致病力以及对嘧霉胺、异菌脲、咯菌腈、环酰菌胺的抗性检测及抗药性水平;并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195株草莓灰霉病菌进行遗传多态性分析;筛选并加工对灰霉病菌有增效作用的新制剂。结果表明:1.不同地区间菌落类型、生长速率、致病力有少许的差异。灰霉病菌的菌落类型与生长速率没有明显相关性,孢子型(B类型)对离体草莓叶片致病力最强,菌丝生长速度与致病力在P=0.05水平上没有相关性。2.四川省草莓灰霉病菌多态性丰富,6条ISSR引物,共产生了61个多态性位点,195株草莓灰霉病菌的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2942,Shannon信息指数为0.4511;草莓灰霉病菌群体的遗传多样性(Ht)均值为0.2976,病株分布种群间遗传多样性(Hs=0.2458)远远高于地理分布种群间(Dst=0.0518)的遗传多样性;遗传分化系数(Gst)均值0.1742,基因流(Nm)均值2.3696,说明该地区灰霉病菌种群间遗传分化不明显,群体间基因交流频繁。通过UPGMA法可将10个采集点分为3类群,江油菌株单独构成一个类群,崇州和广汉菌株构成一个类群,其余菌株构成另外一个类群,该结果明确了草莓灰霉病在四川的遗传结构以及基因流动方向及多样性水平。3.采用最低浓度抑制法(MIC)测定了菌株对嘧霉胺、异菌脲、咯菌腈、环酰菌胺的抗性频率,分别为92.3%、66.7%、32.8%、7.1%,其中对咯菌腈产生高抗的菌株达到4.32%,对环酰菌胺的抗性测定未发现高抗菌株。4.对灰霉病菌联合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咯菌腈与多抗霉素在比例7.5:1时抑菌效果及增效最明显,其CTC达到226.5。对该增效比例进行了制剂加工,通过助剂筛选及配方优化,最终得到各项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的30%咯菌腈·多抗霉素水悬浮剂,盆栽和田间试验防效仍值得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