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传统城镇化进程中突显出的问题不断地被重视与反思,我国政府通过顶层设计创新性的提出新型城镇化这一概念。新型城镇化一经提出即刻得到全社会的广泛认同与积极响应。合理推进新型城镇化成为今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举措。《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中不仅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城镇化的重大意义做了精准的定位与表述,同时对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出了尊重意愿原则。锡林郭勒盟牧区作为我国北方的生态屏障,同时是少数民族边疆地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贫困旗县连片区、水资源匮乏区等多重因素影响下的生态脆弱区域。在今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合理实施推进锡林郭勒盟牧区新型城镇化模式,对于锡林郭勒盟牧区资源环境、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针对锡林郭勒盟牧区10个生态较为脆弱的旗、市、区进行研究。通过田野调研和问卷调查得知,锡林郭勒盟牧区居民年龄段在20-29岁进城生活意愿最强,牧区居民文化程度越高进城生活意愿越强,并且得出医疗和教育等基础公共服务设施的集中布局是锡林郭勒盟牧区城镇化正向推力的主要因素,牧区居民劳动技能低和牧区小城镇、嘎查、村生活成本低是锡林郭勒盟牧区城镇化反向拉力的主要因素,财政收入少和人口外流严重是锡林郭勒盟牧区小城镇发展限制的主要因素等结论。通过构建包含经济发展系统、社会发展系统、资源环境系统和城乡统筹系统的新型城镇化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对锡林郭勒盟牧区10个旗、市、区的新型城镇化水平进行评价,结果显示新型城镇化水平前三位的是锡林浩特市、镶黄旗和东乌珠穆沁旗,后三位的是苏尼特右旗、正蓝旗和正镶白旗。通过选取水资源禀赋、生态敏感程度、人口密度、新型城镇化水平、现有工业化基础等五种模式基底,定性区分锡林郭勒盟牧区10个旗、市、区区域内部差异性,最后提出文化提升模式、生态优化模式和低碳循环模式等三种锡林郭勒盟牧区新型城镇化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