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重工业自新中国成立后在经济生活中一直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学界对改革开放前三十年实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下的重工业问题研究较多,相关论著可谓汗牛充栋,而对改革开放之后的重工业的发展问题探讨较少,特别是从经济史角度全景式地考察和分析重工业发展的文献几乎门可罗雀。鉴于此,本文尝试以中国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重工业发展历程为研究对象,借助历史学,产业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和分析工具,着重从经济史角度考察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重工业的发展历程,进而思考和分析其在中国30多年经济发展中的角色、地位、所起的作用以及重工业与此间中国所产生的一些经济问题之间的关系。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从当时的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和条件出发,根据自己对工业化国家发展路径的分析和判断,参照苏联的工业化模式选择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在此战略指导下,中国的重工业得到了优先发展,到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由此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但这种违背自身资源禀赋条件,以发展自身比较劣势产业为核心的发展战略,导致农业、轻工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国民经济比例日益失调、人民生活长期徘徊不前、经济效益十分低下。中国不得不反思前三十年的发展道路,并针对上述问题调整经济,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中国开始了历史性的经济发展战略转轨,中国的重工业也进入到一个有别于前三十年的发展阶段。近三十年来,中国的重工业在经济改革逐步展开的过程中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即: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在改革开放初期国民经济调整下重工业的发展;从1986年到1992年在市场化增量改革和政府调控过热经济下重工业的发展;从1993年到2002年全面推进市场化下重工业的发展;从2003年至今新型工业化道路下重工业的发展。这种历史性的选择,既是特定环境和经济发展阶段的产物,同时也反映出国家对重工业发展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重工业发展的历史回顾和分析可以看出:重工业每个阶段的发展,都是国家根据当时的国情以及国际环境综合因素下作出的选择,重工业的发展主要受到国家政策变化、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国际产业链转移等因素的影响,同时重工业的发展还受到资源、环境等因素的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