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20-30年代是中国思想大变革、各种西方思潮涌入的时期。在此背景下,各种教育思潮涌现出来,平民教育思潮便是其中之一。由此,又孕育出了平民音乐教育思想,并在其基础上推行了一系列的平民音乐教育实践活动。本研究以该时期的平民音乐教育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思想的形成、内涵以及具体实践与普及方法从“形上”、“形下”两个层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文章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对这一时期平民音乐教育思想的研究。挖掘该思想的形成根源与历史背景,探索平民音乐教育体现出的价值与目的以及采用的内容与方法。第二部分,探析20-30年代的平民音乐教育实践活动。分别从平民教育家、音乐家、学校与社团三个方面的音乐教育活动,展开阐述。平民教育家选取的是晏阳初、陶行知、丰子恺;音乐家选取的是提倡“平民音乐”的黎锦晖和刘天华作为主要代表;学校与社团主要是大学中创办的平民学校、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业余学校及推广美育的音乐社团。第三部分,对平民音乐教育的历史地位、整体特征、社会影响、存在的局限和当代启示进行归纳。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平民音乐教育的思想与实践,主要体现出了对音乐教育社会性作用的重视、音乐教育内容实用性与方式大众化的特点。平民音乐教育实践改善了平民的娱乐生活,为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提供了助力,也促进了音乐创作发展方向上的普及化。20世纪20-30年代的平民音乐教育是中国音乐教育史上第一次较大规模地提出以平民为对象的音乐教育活动,有效弥补了学校音乐教育的局限性。但是该时期的平民音乐教育还是具有一定的缺陷:例如实施方法和形式单一,没有形成比较完备的音乐教育体系,在实践中突出音乐教育的社会功能反而体现不出音乐教育独特的美感教育特点等。“平民”一词的内涵也是具有时代变化的,我们不能只以现在的视角去审视过去。在当时没有政府主导的历史环境下,教育家、音乐家们依然满怀普及文化教育、提高国民素质、改造国民性的热情,自觉地、身体力行地宣传与开展平民音乐教育,其思想与实践,具有积极的历史意义,也为我们当前的城市社区市民的音乐教育和乡村农民的音乐教育发展提供了有益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