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银行业改革是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关键领域之一,2002年全国金融会议首次提出了银行混合所有制改革理念,其后国有商业银行纷纷开始了股份制改革,部分银行也相继完成了上市。在混合所有制改革中,产权的改革是最基础的,而且对于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由于其功能定位、服务地区范围及当前的股权结构差异,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方向也应有所不同。因此本文试图从商业银行的股权结构与其经营绩效的关系来探讨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在混合所有制改革中的差异化的方向。本文基于委托——代理理论,阐述委托人通过激励机制、监督机制、外部并购市场以及控制权争夺四个方面来对代理人施加影响,从而说明不同的股权结构中的股东(委托人)与代理人的关系进而对银行绩效所产生的不同作用。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的混合所有制演变过程进行梳理,分析其混合所有制改革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效,同时对三类商业银行所取得的改革成效进行横向对比,进而对商业银行股权结构与经营绩效关系能有一个定性的认识与了解。而后在实证分析中,利用主成分分析法从盈利性、安全性与发展性三方面来构建一个综合经营绩效指标。通过对样本数据进行面板回归,得到如下结论:1.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银行综合绩效呈倒“U”型曲线关系,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与银行综合绩效并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2.在股权性质方面,单一引入某种性质的股权对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所产生的影响并不一致也并不稳定。国有股持股比例对地方商业银行与股份制银行没有显著作用,但是对国有商业银行有显著负向作用。3.境内非国有法人股对地方商业银行综合绩效有正向促进作用,但对国有商业银行与股份制银行没有产生显著影响。4.境外法人持股对地方商业银行没有显著作用,但是对国有商业银行与股份制商业银行有显著正向作用,且对国有商业银行的作用要强于股份制商业银行。5.机构持股与综合绩效没有显著关系。最后基于前文理论分析与实证结果,结合我国商业银行混合所有制改革,提出了一些优化股权结构与提高银行经营绩效的相关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