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建设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城市规模也在不断扩张。但是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棚户区作为城镇弱势群体的聚集地,其区内居民难以享受到高质量的公共服务;尤其是在“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棚户区深化了城镇内部二元结构的矛盾,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自2008年政府将棚户区改造纳入保障性安居工程行列之后,全国各地开始大规模的进行棚户区改造;截止到2014年底,全国共改造各类棚户区2080多万户,阶段性成果显著。棚户区改造作为一项公益性较强的基础设施工程,主要由政府主导,其改造资金多年来主要来自财政收入;随着棚户区改造数量的增加,政府投入的资金也越来越多,资金紧张成为制约棚户区改造的重要因素。随着政府融资平台的取消,各级政府债务压力越来越大;为了缓解政府债务压力、提高公共品或服务的供给效率以及服务水平,国务院及各级部门于2014年提出鼓励采用公私合作模式,即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模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到公共服务领域,并且明文指出可以在棚户区改造中引入公私合作模式。 本文主要研究我国棚户区改造模式转型问题,研究思路如下:一是对棚户区、公私合作模式的概念进行了简单的界定,在此基础上,对本文的几个重要理论基础进行了归纳与总结,主要包括公共品供给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和演化博弈理论;二是分析棚户区改造的公共品属性,得出棚户区改造具有准公共品的性质,并对棚户区改造模式进行分类,在准公共品理论的基础上指出棚户区改造模式应该由政府全能改造模式转向公私合作改造模式;三是借助演化博弈模型分析棚户区改造模式由政府全能改造模式向公私合作改造模式转型的可能性以及影响因素,并进一步分析得出公私合作改造模式是棚户区改造的演化稳定模式;四是结合我国棚户区改造的政策演化,纵向剖析我国棚户区改造模式历程,找出我国棚户区改造模式在转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分析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并给出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以便更好地促进我国棚户区改造模式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