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食品安全法》惩罚性赔偿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出现,“职业打假人”的打假方向从工业产品质量问题转向食品安全领域,引发“职业打假人”在食品领域进行“打假”的热潮。在食品安全“职业打假”案件迅猛增长的情况下,《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的“消费者”概念不明确界定、《食品安全法》中模糊的“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等等立法上的问题存在导致司法实践中法官对于“职业打假”案件的的争议点进行评判的时候出现了分歧甚至是混乱的现象。所以,目前亟需明确相关法律概念以及细化食品安全标准的认定。通过立法解决目前司法中相关案件同案异判的问题,更好的应对食品领域的“职业打假”行为,节约司法资源、净化食品市场。本文首先通过对2019年所有相关案件二审判决进行分析,归纳比对食品安全“职业打假”案件的争议焦点和法律规制现状,对统一司法实践中食品安全“职业打假”案件的相关认定标准,为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出建议。本文主要包括4个部分:1、对食品安全领域的“职业打假”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和对比,分析当前在食品安全领域中“职业打假”行为的现状,发现目前食品安全“职业打假”行为存在的争议点较多、同案异判现象严重从而对“职业打假人能否适用惩罚性赔偿制度等争议较大的问题进行分析。2、是食品安全领域中“职业打假”行为的法律规制现状进行分析,发现目前规制食品安全职业打假的立法现状中存在食品安全标准模糊以及规制“职业打假”行为的法律依据不足导致司法规制效果不佳。3、对规制食品安全“职业打假”行为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发现其原因主要包括对“职业打假”行为的特殊性认识不足以及法律规制依据不足。4、最后对食品安全领域内的“职业打假”行为进行法律规制、统一相关标准而提出了完善相关具体法律条文、细化惩罚性赔偿额度档次等一系列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