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流动性是银行业的生存之本,商业银行在流动性不足时如无法在短时间内以变现资产或减小负债方式来获取足够的资金,就会影响到其盈利水平,在极端的情况下甚至会导致商业银行因资不抵债而破产。在2007年的美国次贷危机中,由于突发事件和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导致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在短时间内迅速消失,金融机构为了应对流动性短缺而出售资产的行为进一步导致的资产价值下跌,加剧了流动性风险。而许多金融机构又由于规模过大和过度关联,单个机构流动性风险的发生最终造成整个金融系统流动性困难。但是,由于流动性风险在银行日常经营阶段发生的概率较小,监管层在形势缓和融资环境趋好时往往放松了对流动性风险的管理。流动性风险成为银行风险管理的薄弱环节。对流动性风险的妥善管理会在经济金融环境突然改变或重大事件发生时为银行赢得足够的时间应对,使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减小,保障金融体系平稳运行。危机后全球银行业对于流动性风险的管理日益重视,监管当局和银行高级管理层也开始制定和实施更加完善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制度。在中国利率市场化、存款保险制度和银行退出机制的建立及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流动性风险将成为威胁中国银行业生存和持续经营的关键因素。建立符合中国经济金融发展情况和银行业现状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已势在必行。有效的流动性风险识别、度量、防范、控制管理体系可以帮助维持金融市场对银行的信心,保障银行平稳运行和顺利实施自身经营、扩张和增长等发展战略,并且通过对金融体系稳定的支持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功能,促进经济增长,防范金融风险和经济危机的产生。对流动性风险有效管理和防范的基础环节是要对流动性风险进行准确的识别和度量,通过识别流动性风险是否发生和度量流动性风险的大小,采取不同方式、不同力度的管理控制措施和方法,才能保证流动性管理的有效性,从而达到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的最终目的。本文从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入手,以流动性风险管理过程和流动性风险度量两个内容为主线展开分析。旨在通过对流动性风险管理过程的研究,发现流动性风险的特征及在现有度量方法的基础之上建立新的流动性风险度量方法,从而分析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水平和差异,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进行比较科学准确地测度和风险评级,为进一步充分有效管理流动性风险做足准备。本文首先对流动性风险的内涵、分类及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和流动性风险度量方法进行了分类研究。其次阐述了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理论基础和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实践。第三,对现有的流动性风险度量方法进行了梳理,并且详细推导和描述了本文所运用的随机流动比率模型,对本文实证分析的理论基础进行了阐述。第四,通过构建随机流动比率模型,对中国12家上市银行2013半年度时点流动性风险进行了分析,并依据计算所得的风险距离和风险概率对样本银行进行了流动性风险评级,将样本银行分为三个流动性风险级别。最后,从资产流动性、负债流动性及资产负债匹配程度三方面阐述了样本银行流动性风险产生差异的原因和解决途径。研究表明,中国四大商业银行的平均流动性风险水平差别较大,改善其流动性风险的方法是增加持有的流动性资产数量;股份制银行的负债流动性较小且存在较为严重的期限结构不匹配现象,降低流动性风险的途径是形成稳定的资金来源并合理进行资产负债期限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