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葛浩文在中国文学翻译界成了一个人人皆知的名字。他被盛赞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首席翻译家”。迄今为止,葛浩文已经翻译了二十多位中国作家的40多部现当代小说作品,他的翻译对提升中国作家和文学在西方世界的地位和影响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迄今为止,还没有人针对他的翻译作品的质量做过系统的定性研究。本研究欲弥补这一空缺,并希望最终能够激励译者进一步提高翻译质量,为对外传播中国文学做出更大贡献。 本论文将以葛浩文的译作Red Sorghum(《红高粱家族》)为研究对象。《红高粱家族》是莫言于1987年发表的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先锋派小说,被视为“新历史小说”的重要起源和代表作。该小说之所以能引起新时期中国文坛的广泛关注,从艺术特色上讲,主要是因为它所表现的民间传奇特色、狂欢化色彩、感官化色彩、顽童心态、魔幻现实主义等。众所周知,艺术特色是文学作品的灵魂。而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文体风格表现的。因此,对于译者来说,能否成功地再现原著的文体风格,关系到翻译之成败。本研究的任务正是要考察Red Sorghum是否成功再现了原著的文体风格。 申丹把“文体(风格)”定义为“艺术或主题意义激发的选择”。本研究拟采用这一定义,并试图运用文学文体学的分析方法,分别从词汇层面、句法层面和叙述层面对RedSorghum和其原著——《红高粱家族》进行文体风格对比分析。 本论文得出结论,Red Sorghum在词汇层面、句法层面和叙述层面上都存在申丹所提出的相对于原著文体风格的“假象等值”(deceptive equivalence),这说明该英译本并未能充分再现《红高粱家族》的文体风格和艺术特色。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译者没有充分认识到原著作者在创作过程中选择特定语言形式和小说事实背后的真实意图,或者出于种种考虑对原文进行了所谓“修正性处理”。本研究作为对葛浩文译作进行定性研究的首次尝试,希望能引起翻译家对假象等值和风格再现问题的关注,从而更彻底、更全面地把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魅力展示给西方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