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爸爸去哪儿》、《超能陆战队》等一系列以“萌”为宣传点影视节目的大热,到“全民卖萌”、“头上长草”等萌现象的流行,中国的“萌时代”已经悄然落成。萌文化已经大张旗鼓地走入了千家万户,并渗透成为当代政治经济生活中的一部分。作为一种流行亚文化,萌文化现象是中国社会生活变迁、传播方式变革和国民心态转变的真实写照。本文从传播学视角出发,以传播扩散、使用与满足等理论作为支撑,探究我国萌文化现象的产生、传播扩散的整体路径,分析其广泛流行的原因和影响。萌文化始于日本的可爱文化,兴起于中国,得益于当代物质生活的丰富、文化的开放和普遍焦虑的社会心态等社会背景。萌文化现象犹如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离不开大众媒介的宣传与鼓动。一方面,新崛起的互联网络凭借其优势为萌文化现象提供了一个纯天然的大舞台;另一方面,传统大众媒体也在与新媒体的“共谋”中,以《爸爸去哪儿》等现象级的电视节目,将萌文化现象的影响力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消费社会的发展是萌文化现象传播扩散的原始动力,萌文化借助消费品作为传播载体,萌文化现象被不断地生活化、商业化、世俗化。在被商业收编的过程中,其原始的反抗意义被也消解。青年女性是萌文化现象传播的主力军,其年龄、性别等生理特征促成他们对萌文化现象的认可和接收。在行为模式上,他们表现出以符号消费为主、审美的感性回归、对“超真实”世界的沉迷以及对时尚性和独特性的追求;在心理层面,他们存在反抗崇高宣泄情绪的娱乐心理、慰藉孤独追寻认同的从众心理和逃避责任畏惧衰老的焦虑心理。最后阐述萌文化现象的影响和反思。一方面,萌文化现象丰富了青年的娱乐生活,对个体成长、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另一方面要警惕其反面,认清其对主流文化的侵蚀和破坏,防止其发展成为消费社会中一种新的训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