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交媒体的迅速发展与升温,导致网络环境从纯匿名状态逐渐演变成有迹可循的伪匿名状态与匿名状态共生的局面,也就是说网络环境与现实环境有越来越多的相似之处。本文着重选取社交网络这一环境,以“沉默的螺旋”理论视角,研究人们在讨论社会公共议题时的选择与行为,并且尝试理解其行为背后的心理动因。本文依据新媒体时代舆论环境的复杂性——社交网络相较于旧网络时代的新特性——社交网络的特性对个体在接收与输出公共议题信息的影响——个别社交媒体的媒体机制与个体应对策略等四个大的层次从“沉默的螺旋”理论视角,对个体在社会公共议题讨论中的消解性与娱乐化做出具体阐释。本文首先阐释新媒体,尤其是社交网络环境下的舆论环境的复杂性,以及在新媒体时代下,媒介的作用相较于大众传播时代的差异性,从而从客观上理清不同社交网络中的不同舆论氛围,以及社交网络于社会公众的意义与价值。然后从社交网络相较于旧网络时代的新特性入手,具体阐释社交网络中的过滤机制、伪匿名环境、信息流以及其中的新型意见领袖,从而深入理解社交网络相较于旧网络时代以及现实环境的异同。接着,本文将公共议题的讨论分为信息接收与输出两个部分,分别阐释社会公众对于意见表达的选择与可能产生的结果。在信息接收部分,由于社交网络的过滤机制及信息流属性,使得个体在社交网络中获取信息偏向个体化与碎片化,导致个体间的信息不对称,这就直接影响到了后续的输出,也就是议题讨论环节。而在信息输出部分,由于社交媒体的舆论氛围,个体对于社会公共议题的意见表达总体上有三种应对方案:积极表达、消极表达与拒绝表达。而单个社交媒体的舆论氛围与特点有一定的差异性,同时个体在不同社交媒体中的意见表达受制于媒体机制,于是本文分别分析了微博、微信和知乎三类社交媒体的意见表达机制与个体的应对策略。根据上述研究,我们可以发现,社交媒体中的舆论环境越来越接近现实环境,但社交媒体中的意见感知相较于现实社会更加困难,因而个体的意见表达也就愈发审慎。同时,也是由于社交媒体机制的特殊性,个体在意见表达的时候,除了说与不说这种二元选择之外,增加了更多不同的方式与可能性。但表达机会与影响力的差距,个体关注领域的差异以及网络空间本身的架构使得“沉默的螺旋”现象依旧得以维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