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污泥浊水中开放的鲜花——透视李碧华小说的精神内涵与艺术特征

来源 :华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wenm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选择“丑”作为论文研究切入点,走进李碧华的小说艺术世界,窥视李碧华的精神探索与艺术追求。 李碧华在小说中以敏锐的目光和犀利又细腻的笔触审视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自身的种种丑象,撕破了现实人生种种伪善的面纱。她把自己对现实生活的审美认识借助“审丑”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把苦难、疾病、黑暗、丑恶、血腥、暴力和死亡等展示在人们的眼前,让人触摸到现实人生真实的内核,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李碧华并不满足于对丑象的揭示,她还追根溯源,对父权制度、香港商业文化和传统经典文化进行拷问和批判:畸形的父权夫权文化导致的个性缺失是悲剧的表现形态,也是悲剧产生的直接动因;香港生活节奏的加快、传统家庭关系受到威胁、人与人之间关系疏离,在经济的巨大“逼迫”下,社会呈现物欲横流、人情淡薄,香港社会带来了现代人精神上的萎缩;李碧华的作品离经叛道,蔑视正统,颠覆传统,消解虚伪的崇高。在“丑之象”呈现的同时,她也让“丑之根”无所逃遁。 李碧华的艺术手法自成一格,她轻松自如地应用“幽冥鬼魅”、“荒诞”、“血腥暴力”、“自然意象”、“故事新编,多重戏弄”等表现形式,入乎“丑”,出乎“美”,在“丑”中跳出多彩的舞姿,完成了审丑与审美的统一,有很强的感染力。
其他文献
巴赫金的美学思想把着眼点放在审美创造的行为上,认为,审美创造作为形式的创造,是审美主体即作者在主人公生活的外位,利用自己的超视为生活勾勒边缘、妙画肖像的过程。他者-外位-
艺术是一种生命见解,是终极目标的世界观,把艺术当作自己的生命观的人便是艺术家,他是追求终极目标的人。——里尔克小时候,每次放学走路回家,我都喜欢看夕阳下变了颜色的树,
女儿学习成绩一向很好,我们和老师都对她寄予很高的厚望。可高考分数下来后,孩子整个都垮了!她的分数竟然二本刚刚上线,比自己估分少了很多。看见平时比自己成绩差很多的同学都和自己的成绩差不多,她完全崩溃了,几天几夜没吃没睡,也不跟我们说话,真怕她出什么事。我们该怎么办呢? 沈阳:若斯  曾经看到一篇文章,讲日本的教育,孩子从幼儿园起,每天都有很多游戏,很多“比赛”,但从没有个人名次奖项,只强调团体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