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究慢性丙型肝炎病人应用普通干扰素(IFN-α)联合利巴韦林(RBV)抗病毒治疗前、中、后甲功异常发生率和变化特征以及影响基线甲功正常患者治疗后甲功改变的因素及甲功的转归。材料和方法:病人选择:经过筛选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肝胆胰内科2009年-2010年期间在吉林省扶余县更新乡和德胜镇流行病学调查中获得的292例病人。符合条件的研究对象具有下列两条:(1)已经证明有血清学和病毒学慢性HCV感染(2)HCV合并HBV感染的病人、怀孕、经治疗的甲功紊乱病人、酒精滥用、应用放射性药物、存在其他影响研究结果的疾病者也都被排除在外。分组:根据基线甲状腺功能正常与否将292例病人分为两组,为了方便研究,又将243例基线甲功正常的病人按照整个随访期间甲功改变的严重程度分为下列5组:①持续正常组;②甲减组;③亚甲减组;④甲亢组;⑤其他模式组。治疗计划:所有病人都接受普通干扰素(IFN-α-2b)联合利巴韦林(RBV)抗病毒治疗,不考虑基因型,所有病人疗程都是48周,普通IFN-α用法是3次/周,500万单位/次,皮下注射,利巴韦林用法是1000毫克/日(体重≤75kg)或1200毫克/日(体重>75kg)口服。评估:对所有入组的病人根据需要在基线、治疗期间(4周、12周、24周、36周、48周)以及治疗后(60周、72周)进行人口学(性别、年龄、体重指数、IL28B基因多态性)、血液学(血常规)、病毒学(HCVRNA、HCV基因型、病毒学应答情况)以及临床生化学(肝功能、甲功三项)上的评估。研究结果:(1)本研究筛选了292位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平均年龄为50岁(标准差为7.8),其中男性204(70%)位,女性88(30%)位。治疗前有243(83.2%)位甲功正常,49(16.8%)位甲功异常,包括6(2.1%)位甲减,28(9.6%)位亚甲减,15(5.1%)位有其他异常的患者;治疗结束,48周随访时,甲功正常的病人144(62.1%)例,甲功异常的病人有88(37.9%)例,包括38(16.4%)例亚甲减,21(9.1%)例甲减,6(2.6%)例甲亢,23(9.9%)其他异常;(2)发现治疗之前甲功正常的243位患者在治疗期间(第12,24,36,48周随访)甲功异常新发率随时间进展逐渐降低,依次为20.6%,16.7%,9.4%和7.2%。直至治疗结束时(48周),共有124(51%)位始终维持甲功正常,出现过甲功异常的有119(49%)。治疗结束后,发现甲功异常新发率继续降低,分别为5.2%和3.8%。截止72周,112(46%)位始终维持甲功正常,出现过甲功异常的有131(54%)位;(3)在整个治疗和随访过程中,243例基线甲功正常患者中,有26(10.7%)例至少监测到一次甲减,18(7.4%)例至少监测到一次甲亢,66(27.2%)例至少监测到一次亚甲减,79(32.5%)例至少监测到一次其他形式异常;(4)发现基线(0周)甲功正常的病人,随着抗病毒治疗的进行(12周、24周、36周、48周)甲功异常的比率在逐渐增加,分别是20.6%,26.1%,28.7%,31.4%;(5)截止72周基线甲功正常患者经治疗后112例(46.1%)甲状腺功能持续正常,131例(53.9%)的病人甲状腺功能紊乱,其中包括19例(7.8%)甲减,46例(18.9%)亚甲减,9例(3.7%)甲亢;(6)在整个随访期间,19例(67.9%)治疗前(0周)发生亚甲减的病人在治疗结束后仍然是亚甲减,其中的6例(21.4%)病人为持续性亚甲减;仅1例(3.6%)0周发生亚甲减的病人最终转变为甲减;8例(28.6%)的病人最终恢复正常;(7)3例(50.0%)治疗前(0周)发生甲减的病人在治疗结束后仍然是甲减,其中的2例(33.3%)病人为持续性甲减;仅1例(16.7%)0周发生甲减的病人最终转变为亚甲减;2例(33.3%)的病人最终恢复正常;(8)6例(40.0%)治疗前(0周)甲功轻度改变的病人在治疗结束后最终恢复正常,2例(13.4%)转变为亚甲减,2例(13.4%)转变为甲亢;(9)甲功改变形式与性别之间存在显著关联(p=0.006)。发生甲减、亚甲减的患者中女性所占比率分别为57.9%和37%,均显著高于持续正常患者(2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0)甲功改变形式与HCV基因型之间存在关联(p=0.04);甲亢组病人HCV基因型1b所占比率要明显低于其他三组HCV1b基因型所占比率,而HCV2a型所占比率要明显高于其他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1)甲功持续正常组病人HGB平均水平略高于甲减或亚甲减组病人HGB平均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甲功持续正常组病人NE计数平均水平略高于甲减或亚甲减组病人NE计数平均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12)甲亢和甲减的病人的基线GGT平均水平明显低于亚甲减病人的基线GGT平均水平(p=0.006);(13)对于基线甲功正常的243位患者,我们发现亚甲减组获得RVR与EVR的比率均高于持续正常组;(14)我们发现基线甲功正常组和异常组之间各个时期的病毒学应答率无显著差别;(15)我们进一步比较了基线甲功正常患者治疗后进展为甲功异常的患者与治疗前甲功就异常的患者之间的抗病毒疗效,发现没有统计学上的差异。结论:1.随着IFN-α联合RBV抗病毒治疗的进行,第12周,24周,36周,48周随访甲功异常总的发生率逐渐增加,甲功异常的新发率逐渐降低。2. HCV2a型比1b型的病人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更加易发生甲亢。3.与治疗过程中甲功持续正常的病人相比,甲减和亚甲减更容易发生于女性;年龄越小的病人,在治疗过程中越容易发生甲亢。4.在抗病毒治疗前,甲减和亚甲减的病人肝细胞损伤更明显。HCV自身在甲功异常中的作用仍然有待进一步明确。5.IL28Brs12979860,IL28Brs6051702,IL28Brs1127354三个位点基因多态性与治疗过程中CHC病人甲功异常没有关系,但携带有IL28Brs6051702AA基因型的的CHC病人在治疗前更容易发生亚甲减,携带有IL28Brs6051702AC/CC基因型的病人更容易保持甲功正常。6.与治疗过程中甲功持续正常的病人相比,亚甲减病人更加容易获得RVR和EVR。7.绝大多数在治疗期间出现甲功紊乱的基线甲功正常的CHC病人在治疗结束后(60周或72周随访)甲功逐渐恢复正常,绝大多数基线甲功异常的CHC病人在治疗结束后甲功仍处于异常,没有必要中断抗HCV治疗,除非临床症状较为明显,否则会大大降低抗病毒治疗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