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绍显,字茀,号壶山,以号行,生于1864年,卒于1946年,享年82岁,河南省桐柏县平氏镇人。朱氏早年入仕,曾任通关知州。中年嗜医,于1930年在北平(今北京)开办“壶山医庐”,后受聘于华北国医学院,讲授《伤寒论》、《内经》等课程。后因诊务繁忙且有感于著述不丰,遂辞却教授职务,专注于著书立说和悬壶济世。朱氏长于内科,兼擅妇儿两科。本文试图通过对朱壶山著述材料进行深入挖掘、整理和研究,总结其医学思想,考察其学术贡献和成就。目的:对朱氏的学术思想和经验进行深入研究和总结;探讨朱氏在中西医汇通领域的学术思想特色和贡献;总结朱氏医学思想的流变和发展,考察其对整理河南医家学术思想、研究中原医学学术流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尝试探讨朱氏在中医学术史上和河南中医药发展史上的贡献和地位。方法:通过文献学的方法,考察朱氏的医学事迹和著述;通过对比分析的方法,梳理朱氏医学思想不同时期的发展,总结朱氏医学思想的流变和发展。结果:民国时期河南名医朱壶山继承、发展并完善了中医大气学说理论,将大气与五脏的相关性进行了统一整合;将大气与伤寒六经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和完善;在张锡纯大气下陷致病说的基础上,提出了大气虚损致病说;在方药的作用功能上,提出以调整大气为主的运用法则;朱氏因此构建了以大气学说为基础的理论体系,弥补了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关于大气认识的不足。朱壶山在对中西医汇通道路的探索中,朱氏坚持主张中体西用,在“大气论”的基础上,进行中西医汇通道路的探索,以大气学说构建的理论体系为基础,将西医理论与中医理论进行局部的印证和分析,在藏象的问题上,朱氏采用中体西用;在六经实质的认识上,朱氏主张经络血脉结合学说;在六经气化的问题上,以西医理论印证中医气化;在病因病机方面,则主张中西医学各有所长,互为补充;在治疗上,认为不分中西,疗效为上。在杂病的学术思想方面,提倡“健脾以养肝”的治疗思想,重视脏腑功能的自我调整;七脏腑皆能令人咳、分类论咳,弥补了《素问·咳论》一篇中对于咳嗽病的认识的不足;认为消渴起于中焦,主张重视胰脏兼顾脾、肝的原则治疗消渴。结论:朱壶山继承、发展并且丰富了大气学说理论体系,对中医理论的进行了补充和完善;从中体西用的角度,在中医理论的基础上进行中西医汇通的探索,吸取其长处,不盲目地进行全盘西化,是其优点;然而由于时代的局限,对西说的理解不免有偏颇之处,是其不足;在杂病治疗方面,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充实了杂病学术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