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淋巴瘤是一种常见的起源于淋巴组织的异质性恶性肿瘤,无论在成人还是儿童患者中死亡率都很高。其中非霍奇金氏淋巴瘤约占90%,诊断和分型极其困难,因而难治疗且预后效果差。因此,实现对非霍奇金氏淋巴瘤的早期准确诊断,并采取相应适当的治疗手段极为迫切。本论文以纳米光子学和肿瘤的抗体疗法为基础,设计并合成了一种性能稳定的多功能的纳米偶联体药物。这种纳米药物不仅可以作为表面增强型拉曼散射(surface enhanced Raman scattering,SERS)的探针对体外的淋巴瘤细胞进行高灵敏检测;同时还可以靶向消融表面表达CD20抗原的非霍奇金氏淋巴瘤细胞,相较于现在临床使用的抗体药物利妥昔单抗(Rituxan,抗-CD20),在体外细胞实验阶段显示出更强的药效。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纳米偶联体的设计和制备。通过共价耦合的方法,将拉曼报告分子对巯基苯甲酸(p-methylthiobenzoic acid,p-MBA)和用于B细胞非霍奇金氏淋巴瘤免疫治疗的药物Rituxan先后修饰在银纳米颗粒表面,合成了Rituxan-Ag纳米偶联体药物。(2)纳米偶联体的表征和评价。通过吸收光谱,透射电镜,Bradford蛋白含量测定法,X射线光电子能谱,Zeta电位和动态光散射测试,拉曼光谱,酶联免疫吸附测定和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胞毒作用,对合成的偶联体进行了详细表征和评价。(3)表面增强型拉曼散射(SERS)检测体外淋巴瘤细胞。利用银纳米颗粒优异的等离激元性能以及偶联体上的拉曼报告分子,通过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光致发光实验和拉曼成像实验证明该纳米偶联体可以选择性地探测活的CD20(+)淋巴瘤细胞,且探测灵敏度在单个细胞级别。(4)同步消融淋巴瘤细胞。通过细胞毒性实验和细胞凋亡实验证明了该纳米偶联体可以在SERS检测淋巴瘤细胞的同时靶向消融CD20(+)淋巴瘤细胞,而且与未偶联的利妥昔单抗药物相比,具有增强的药效。(5)纳米偶联体药效增强的机理分析。通过流式细胞成像分析仪和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成像,对该纳米偶联体与细胞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与未偶联的利妥昔单抗药物相比,纳米偶联体可阻止利妥昔单抗进入细胞内部,延长药物在细胞表面的作用时间,并可增强CD20(+)淋巴瘤细胞的极化现象(即增强CD20在细胞膜表面的聚集强度),揭示了药效增强的机制。抗体靶向治疗药物能够专门针对致癌位点发生作用,致使肿瘤细胞特异性死亡,而不会波及肿瘤周围的正常组织细胞。然而,长期临床观察发现,长时间使用此类药物治疗后,残存的肿瘤细胞大多会产生对抗体的耐药性,使抗体药物抗肿瘤治疗面临挑战。本论文的结果表明,通过特殊的空间结构设计,不仅可以增加抗体药物的疗效,对抗耐药性,还可以同步检测肿瘤细胞,为未来的肿瘤诊断和治疗提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