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语文课程教学目标单一指向认知培养,即引导学生将学习局限在书本知识吸收与标准化运用范围,而对情感因素缺乏应有的重视。这种将认知与情感分离开来的知识性教学模式,既不不符合教育的基本规律,也不符合语文课程的人文要求,更不符合人的身心健康成长规律。因为情感与认知是相辅相成的:情感是认知的动力和源泉,认知是情感的导向和表达。所以,情感过程依赖于认知,而认知的生成与展开,也需要情感的激励与推动。客观地看,认知提高学生的智力和技术能力,情感却影响着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健康的情感可以形成生活的大智慧,并推动认知视野的开阔和认知境界的提升。仅语文课程论,单一的认知教学和知识学习,容易导致知识灌输教学模式和机械的知识记忆学习方式,而语文课程教学的根本目标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会和运用汉语言文字,而且引导学生通过语文的学习懂得做人的方法,培养学生对智慧的热爱、对美的追求、对自然宇宙、社会和他人的感恩。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最能教给学生的不是书本知识,不是简单的概念或理论,而是真诚、关爱、审美、感恩、敬畏、博爱、平等的伟大情感,这些是语文教师能教给学生的持久的、持续的知识和做人的终极能力。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将“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写进课程的基本理念里,可见情感在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性,情感陶冶必须构成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然而,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因高考指挥棒、教师追求升学率、家庭生活实利化、社会急功近利等实际因素的影响,而更严重而普遍地忽视学生情感的陶冶,由此形成当今的高中生的生活世界中,不懂礼仪之情,淡漠关爱之情,忽视审美之情,不知感恩之情,缺乏敬畏之情和无视博爱之情的行为现象越来越普遍。面对这种现状,我们必须改变对高中语文教学的的认知状况,将情感陶冶纳入到语文教学,使之构成其基本任务。高中语文教学必须利用和结合语文的学科特点,通过阅读的方法、启动写作方式和利用口语交际的宏观思路来陶冶学生的情感,并最终利用审美方法、以心比心方法和从做中学的方法中使学生得到美的情感、爱的情感和伦理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