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自然发病的空心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茎叶组织上分离到20个菌株,分别命名为NCH1、NCH2......NCH20。该菌在PSA培养基上初分离时菌落灰褐色,产生赤褐色色素,气生菌丝无色至浅褐色,菌落反面黄褐色,不产生分生孢子。经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杀菌剂实验室鉴定,该菌为莲子草假隔链格孢菌(Nimby a alternantherae)。从中选取一个菌株NCH1,对其生物学性状进行研究,NCH1在OA、PCA、V8、ZZJZ等培养基上菌落的生长速度较快,培养13d时菌落直径为7.90±0.00cm,而在Czapek培养基上菌落的生长速度最慢,培养13d时菌落直径仅为2.66±0.62cm。在培养7d、14d、21d时,用显微镜观察NCH1菌株在十种培养基上的产孢情况,发现NCH1菌株在十种培养基上均不能产孢。对莲子草假隔链格孢菌最佳产毒菌株及其最佳产毒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NCH4为最佳产毒菌株,光头稗(Echinochloa colonum)在NCH4菌株培养滤液中的萌发率最低,为23.33%;根长和芽长的抑制率最高,分别为96.51%和100.00%。根据最佳产毒菌株NCH4对其产毒条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培养时间、温度、光照和pH值所得到的含毒滤液的毒力差异显著,最佳的产毒条件为:25℃、pH7.0、全黑暗(24D)、振荡(150rmp)培养7d。将莲子草假隔链格孢菌按最佳产毒条件进行培养得到含毒滤液,将含毒滤液用等体积的乙酸乙酯充分萃取5次,合并乙酸乙酯相,利用旋转蒸发仪在35℃条件下减压浓缩至干,即得粗毒素。利用种子生测法,研究莲子草假隔链格菌粗毒素对农田12种杂草的生物活性及6种作物的安全性。结果表明,该粗毒素对12种田间常见杂草种子萌发及根长、芽长均有抑制作用,且随粗毒素溶液浓度的提高抑制作用相应增强。在浓度为50μg·mL-1时,粗毒素对光头稗、荠菜(Capsella bursa-pastoris)、升马唐(Digitaria ciliaris)的萌发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在粗毒素浓度为400μg·mL-1时,对荠菜、千金子(Leptochloa chinensis)的萌发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萌发率均为0。在浓度为50μg·mL-1时,粗毒素对鳢肠(Eclipta prostrata)、光头稗、升马唐、蔺草(Beckmannia syzigachne)、看麦娘(Alopecurus aequalis)等杂草的根长、芽长也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在粗毒素浓度为400μg·mL-1时,对荠菜、千金子、早熟禾、反枝苋等杂草的根长和芽长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其根长和芽长抑制率分别为:100%,100%;100%,100%;92.11%,74.49%;90.31%,59.60%。粗毒素对不同作物萌发的影响也有差异,对花生(Arachis hypogaea)的萌发无抑制作用,对花生的根长还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粗毒素浓度≦400μg·mL-1时,对油菜(Brassia campestris)的萌发及根长、芽长的生长无抑制作用。粗毒素对小麦(Triticum aestivum)不安全。通过硅胶柱层析(200-300目)和Sephadex LH-20对莲子草假隔链格孢菌粗毒素进行分离纯化。结果表明,100:2(三氯甲烷:甲醇)(v/v)洗脱部分活性最强。在浓度为400μg·mL-1时,对荠菜(C. bursa-pastoris)根长、芽长的抑制作用最强,抑制率分别达到71.99%和62.83%;100:8(三氯甲烷:甲醇)(v/v)洗脱部分活性也较强,在浓度为400μg·mL-1时,对荠菜根长、芽长的抑制作用分别达到64.86%和47.20%。这表明粗毒素中具有除草活性的物质主要集中在100:2和100:8两个极性组分中。从100:2中分离得到单一化合物,白色针状晶体。通过13C-NMR、1H-CMR和MS等鉴定该化合物为2-乙酰基-3,5-二羟基苯乙酸。在浓度为600μg·mL"1时,2-乙酰基-3,5-二羟基苯乙酸对荠菜根长、芽长的抑制作用最强,抑制率分别达到73.54%和66.67%;对荠菜的萌发也有一定的作用,在600gg·mL"1时萌发率仅为73.33%,显著低于对照。根长的EC50=204.67μg·mL-1,芽长的EC50=281.08μg·mL-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