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2008~2010年对甘肃省各大麦种植区大麦条纹病症状和发病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大麦条纹病在甘肃主要有四个症状类型,即苗枯型、条纹型、锁口型、白穗型,各类型出现时期和部位各有不同,严重程度主要取决于大麦各生育期的湿度和温度。试验表明,种子带菌是大麦条纹病的主要初侵染源,种子消毒处理,能很好的控制大麦条纹病的发生发展。土壤中残存的大麦条纹病病菌,也是大麦条纹病的初侵染源,但在整个初侵染源中所占比例很小。大麦条纹病存在再侵染现象,其程度主要取决于初侵染量和气候条件。大麦条纹病发生危害程度主要与气候条件、品种抗病性、种子带菌率以及预防力度有关。2.通过对甘肃省各地大麦条纹病病菌的致病性测定、形态学和生态学研究,确定了甘肃省大麦条纹病致病菌为禾内脐蠕孢(Drechslera graminea (Rabenh.ex Schlecht.)Shoem.)。该菌生长最适宜的培养基是马铃薯蔗糖琼脂培养基(PSA)和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温度是25℃,pH是7。蔗糖和可溶性淀粉为最佳碳源,甘氨酸和硝酸钠为最佳氮源。3.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分析法,对甘肃省不同地区大麦上分离到的11个条纹病病菌标样,通过筛选出的10个随机引物的扩增,得到61条清晰条带,检测到的多态性条带42条,占总检测条带的68.85%,平均每个多态性引物检测到的多态性条带为4.66条。11份供试材料间遗传距离(GD)的范围为0.02-0.31,遗传距离与病原菌生存的大麦类别以及致病性有相关性。其中永昌东寨和永昌朱王堡组群,体现了弱致病性,SDB1、GL1、JTC1、JCS1、QWC1、WWWX1和JTZ1组群,体现了中等致病性,而天祝华藏寺和甘南碌曲县组群,均是从青稞上分离到的,致病性较强,与其他啤酒大麦上分离到的菌株之间差距较大,存在着明显的生理分化现象。4.针对大麦条纹病病原菌禾内脐蠕孢(Drechslera graminea (Rabenh.ex Schlecht.)Shoem.),采用8种杀菌剂在室内进行了毒力测定。结果表明所选杀菌剂对禾内脐蠕孢菌均有抑制毒力,但不同杀菌剂之间抑菌差异比较大。10%二硫氰基甲烷(methylene bisthiocyanate)乳油、25%丙环唑(propiconazole)乳油、10%苯醚甲环唑(difenoconazole)水分散粒剂、12.5%烯唑醇(diniconazole)可湿性粉剂和3%敌萎丹(Dividend )悬浮种衣剂等5种杀菌剂对禾内脐蠕孢菌抑菌力最强,15%粉锈宁(triadmefon)可湿性粉剂、80%乙蒜素(ethylicin )水剂抑菌效果次之,而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carbendazim)对禾内脐蠕孢菌作用较差。5.在大麦条纹病防治研究方面,室内室外药剂拌种发芽测定和两年的大田种子处理试验,得出0.5%二硫氰基甲烷种衣剂、3%敌萎丹悬浮种衣剂、10%二硫氰基甲烷乳油等三个药剂对大麦条纹病都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尤其自主研究配制的0.5%二硫氰基甲烷种衣剂,成本低、实用安全,用量少,能减轻化学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具有很高的经济和生态效益,值得进一步示范推广。6.通过室内盆栽、离体接种和田间试验,得出9821-137、9821-118、9810-49、1109050M、9413-6-3-3、B1614、甘啤4号等品种对大麦条纹病有较强的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