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苦豆子(Sophora alopecuroides L.)是我国西北荒漠、半荒漠地区的典型指示植物,具有较强的耐旱性、耐碱性以及抗风沙能力,在我国西北地区的环境保护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苦豆子还是荒漠地区的重要药用植物资源,其本身含有的生物碱被广泛关注并研制出多种药物用于临床治疗。随着苦豆子种子作用的深入开发,全面深入了解苦豆子并且如何更好的对其进行保护就成为了当前生态学研究的首要问题。目前有关苦豆子种子害虫的相关研究工作仍未开展,本研究于2009年9月至2011年9月期间,选取宁夏盐池县、灵武市的部分沙化区,在高沙窝(简称GW样地)、宝塔石化(简称BT样地)、羊场湾(简称YW样地)和宁东(简称ND样地)设置了四个样地,对苦豆子种子害虫的发生情况及害虫种群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调查研究。得到了以下结论:
(1)调查发现危害苦豆子种子的害虫有豆荚螟(Etiellazinckenella Treitschke)和苦豆子广肩小蜂(Eurytomidae sp.)2种。调查中共获得苦豆子广肩小蜂的天敌标本353头,分属于4科10属10种,其中金小蜂科(Pteromalidae)有5属5种、姬小蜂科(Enlophidae)有2属2种、跳小蜂科(Encyrtidae)有2属2种、扁股小蜂科(Elasmidae)有1属1种。
(2)对苦豆子种子害虫的危害率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生境下其危害率差异极显著。总虫害率在YW样地最高(62.49%),其次为ND样地(50.10%),再次为BT样地(27.83%),GW样地最低(9.06%);平均株害率是YW样地(63.57%)>ND样地(53.42%》BT样地(31.96%)>GW样地(9.99%)。同一样地不同样点间的危害率差异不显著。苦豆子种子害虫发生率随生境异质性和干扰程度的增加而增大。另外,通过对同一样地不同年份的苦豆子种子害虫发生率研究显示,为害率随气候条件变化而变化,越干旱少雨的年份,苦豆子危害率越大。
(3)对苦豆子种子害虫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研究,基于频次分布法拟合,显示GW样地内种子害虫呈聚集分布,其余样地则无与其相符合的分布型。用聚集度指标法测定的结果显示GW样地呈聚集分布,其余三个样地为均匀分布。利用Iwao回归分析和Taylor幂法则检验得出,四个样地均为均匀分布,且随着密度增加,均匀度增大。综合3种方法的检验结果,可确定苦豆子种子害虫的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在GW样地为聚集分布,在YW样地、BT样地以及ND样地为均匀分布。利用Iwao提出的抽样法确定了理论抽样数,随着田间虫口密度的增加,所需抽样数依次减少,允许误差越大,抽样数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