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清时期,随着西方传教士的来华,西方的科学技术知识开始传入中国。由于战争的需要,西方火器成为最早受到明朝重视的外国技术之一。明代中期至末期传入的佛郎机、鸟铳、西洋火炮等西方火器提升了中国的火器技术水平和战术水平,同时,明清时期的弹道学随着火炮技术的发展而逐渐发展起来。因此,研究16-17世纪传入的火器技术及其相关技术的发展,对理解中西方知识的差异,科学技术传播、互动、转变的内在逻辑,对描绘知识和技术跨文化传播的图景,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对《西法神机》、《火攻挈要》、《兵录》、《穷理学》等文献的分析与解读,对16-17世纪传入中国的佛郎机、鸟铳、西洋火炮三种火器的制作工艺以及相关弹道学知识进行较系统地探讨。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结合三种火器的技术特点以及传华方式,将明清时期西方火器的传入进行分期。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传入的火器是佛郎机与鸟铳,时间从约1506年至1620年左右。传入方式是缴获与进贡,由政府仿制;第二阶段传入的火器为西洋火炮,时间从1620年左右至1690年左右。传入方式是以政府主动购买为主,积极进行仿制。
对《西法神机》、《火攻挈要》、《兵录》中相关内容进行剖析与比较,从中国传统和西方传入的西来火器知识两个方面说明《西法神机》、《火攻挈要》与《兵录》这三部火器著作的异同,探讨了三者的相互关系。
从制造技术角度,较深入、系统地分析了三种火器制造的工艺,以及相关技术,如炮弹、火药、炮车、炮台建筑。在尽量了解同时期的西方技术的前提下,辨别了《西法神机》、《火攻挈要》等文献中佛郎机、鸟铳、西洋火炮制造技术的西方技术知识。
论文分析与解读了《西法神机》、《火攻挈要》、《欧洲天文学》、《穷理学》中的弹道学知识;根据16-17世纪文献中的有关弹道学的实践与理论的描述,分析了中国16-17世纪铳炮弹道学的发展与变化。由于明代中后期开始的仿制西方火器的活动,促进了中国弹道学的发展,16-17世纪是中国弹道学发展的重要时期。研究表明,16至17世纪初期中国与西方的火炮弹道学知识差距并不大。
论文还探讨了技术来源问题,澄清了《兵录》中部分知识的西方来源;最后指出,在16-17世纪发生的大规模科学技术知识传播中,军事技术所受到的阻力较小,加之对技术实用性的重视,促成了火器技术阶段性的改进,体现了中西科学知识的融合与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