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环境条件下高层建筑楼梯间火灾发展和烟气流动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y179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日新月异和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加快,高层建筑的数量与日俱增,随之而来的大量火灾事故,也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统计数据表明,火灾事故中将近85%的死亡都是由有毒烟气造成的。楼梯间作为高层建筑众多竖向通道之一,在发生火灾时一旦进烟,除了会成为热烟气扩散到其他楼层的主要通道,还会对人员疏散造成影响,威胁他们的人身安全。在高层建筑火灾中,常常存在着一些重要的环境条件,如楼梯间的开口状态、环境压力和环境风等,这些环境条件会对高层建筑内的火灾发展和烟气流动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深入研究不同环境条件下楼梯间火灾发展和烟气流动,对高层建筑楼梯间的火灾防治和烟气控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价值。本文采用实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开展全尺寸和模型尺寸实验以及CFD数值模拟对不同环境条件下高层建筑楼梯间火灾发展和烟气流动进行了探究。通过全尺寸楼梯间火灾实验,研究了开口位置对楼梯间烟气流动和温度分布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相比于对侧开口的楼梯间火灾,侧向开口形成的倾斜火焰的引燃区域更广,对可燃物的威胁性更高。楼梯间烟囱效应的强度随着开口高度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根据烟气温度随高度的衰减速率和上升速度的不同,楼梯间可以分为上下两个区域。在下部区域,烟囱效应和湍流混合运动在热烟气的流动中都起着重要作用,烟气温度衰减速率较慢,上升速度较快;相反,在上部区域,湍流混合运动起着决定作用,温度衰减的速率较快,上升速度较慢。通过理论分析,确定了上部区域热烟气的等效热释放速率,提出了楼梯间烟气羽流上升时间的综合预测模型,并比较了热烟气在不同尺寸楼梯间和竖井中流动的阻力系数。通过模型尺寸实验,研究了顶部开口状态对楼梯间双火源火灾发展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下层火源是一个独立的变量,其燃烧速率只受自身油池尺寸的影响。下层火源产生的烟气在楼梯间会形成热压,对上层火源的烟囱效应起到抑制作用。顶部开口开启时,烟气主要从顶部开口流出,少量从楼梯间流入上层前室,烟气流动所诱发的水平惯性力会改变上层火焰的偏转方向,使火焰由向楼梯间倾斜转变至竖直燃烧。随着下层火源的热释放速率增大,火焰则会开始向房间侧间歇性地脉动倾斜。顶部开口关闭后,楼梯间内烟气流动方式发生改变,流入上层前室的烟气质量流量增加,致使上层火焰直接朝房间侧倾斜,并且随着下层火源的热释放速率增大,火焰的倾角也在逐渐增大。上层火源的燃烧速率在顶部开口开启时不随下层火源的变化而变化,而在顶部开口关闭后,会随着下层火源热释放速率的增大而增加。通过数据分析,提出了不同顶部开口状态下上层着火前室顶棚处烟气温度的预测关系式。通过全尺寸楼梯间火灾数值模拟,研究了环境压力对楼梯间火灾发展和烟气流动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环境压力的降低会减弱楼梯间的烟囱效应,从而导致楼梯间内烟气质量流量的减少和火焰长度的增加,通过量纲分析,提出了不同环境压力下前室门口空气质量流量的预测关系式。在靠近火源的楼层,热烟气温度会随着环境压力的下降而升高,而在远离火源的楼层,由于低压下温度衰减速度的加快,烟气温度会随着压力的下降而降低。由于低压下烟囱效应的减弱,楼梯间烟气的流动速度和热压均随着环境压力的下降而减小。通过理论分析,考虑烟气和墙壁之间的对流传热,提出了适用于低压下的烟气羽流上升时间的预测模型。通过模型尺寸楼梯间火灾实验,研究了环境风对楼梯间火灾发展和烟气流动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正向风与烟囱效应是一种协同关系,正向风会加快楼梯间内的烟气流动。在较小风速下,正向风对火源燃烧的抑制作用占主导,而在较大风速下,正向风对火源燃烧的促进作用占主导。正向风会加强前室门口的补风效应,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正向风作用下门口气流速度的预测关系式。此外,结合正向风下楼梯间内的烟气温度分布,提出了耦合火源热释放速率和正向风速的楼梯间烟气温度预测模型。侧向风与烟囱效应则是一种竞争关系,侧向风会减慢楼梯间内的烟气流动以及改变房间内火焰的偏转方向。根据火焰偏转方向的临界判据R,侧向风速被划分成了三个不同的区间,其中L区:0 ≤R<0.41,侧向风未能克服烟囱效应,火焰向楼梯间偏转;M区:0.41 ≤ R<2.32,侧向风与烟囱效应保持平衡,火焰保持竖直稳定;H区:R≥ 2.32,侧向风克服烟囱效应,火焰向室外空间偏转。对于小尺寸油盘,火源的燃烧速率随着侧向风速的增长是先减小后增大的,最后保持相对稳定。而对于大尺寸油盘,燃烧速率不会出现稳定阶段,而是持续增长。楼梯间烟气温度的衰减系数随着侧向风速的增加是先增加后保持不变的。
其他文献
目的 分析优质护理在乳腺癌患者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期间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在我院进行PICC置管治疗的80例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40,常规护理)和观察组(n=40,优质护理)。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治疗总依从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置管留置期间不良事件总发生率及护理后
期刊
文章在浙江省普通国省道养护历史数据的基础上,统计常用养护措施,得到不同的路段适用不同的养护措施的结论;之后分析路面养护后其使用性能的衰变历程,总结出路面性能的衰变规律;最后在具体的路段分析影响养护措施衰变规律的因素。
期刊
中枢神经系统髓鞘是由少突胶质前体细胞(OPC)分化形成的少突胶质细胞包裹在神经元轴突而形成,对神经功能的正常发挥至关重要。多发性硬化症(MS)是中枢神经系统特发的自身免疫性脱髓鞘疾病,是青壮年瘫痪的主要诱因之一。髓鞘再生及其功能恢复是脱髓鞘疾病的最终治疗目标,目前MS的治疗药物大都通过免疫调控减缓疾病的发展,而不能促进髓鞘损伤部位数目丰富的OPC分化为成熟少突胶质细胞形成新的髓鞘。跨越血脑屏障实现
学位
生物体中的矿物因其多样的成分、复杂的结构、出众的功能、独特的形成机理而受到广泛的关注。在研究天然生物矿物的过程中,研究者们发现了不符合经典晶体“成核-生长”结晶理论的过程,这种新的晶体生长路径被称为非经典过程。其包含多种中间体的形成和不同的晶体生长机制,涉及到复杂的调控因素。碳酸钙作为一种常见的生物矿物被研究甚广,因此也被视为生物矿化领域的标准矿物。研究者们以碳酸钙为模型对非经典矿化过程进行了大量
学位
三维(3D)细胞培养接近于原生细胞的生长环境,可以更好地发挥细胞本身的功能以及加强细胞之间的联系,因此发展适用于细胞3D培养的3D细胞支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各类3D细胞支架相继出现,已广泛应用于生物芯片集成、血管组织生成以及3D神经网络构建等领域。神经元是一种存在特殊的轴突和树突结构的细胞,通过定制的3D支架可引导其形成复杂的神经网络,这引起科研人员浓厚的兴趣并进行了相关研究。但是,受限
学位
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对实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水平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植物生理学》是植物生产类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与骨干课程,文章以高校《植物生理学》教学为例,分析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思政目标,提出与《植物生理学》课程教学相融合的思政教学策略与实例,通过普及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研究与实践观,促使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提高。
期刊
在协同育人背景下“课程思政”是当下每个专业课教师首要思考的问题。植物学作为省级首批课程思政样板课,从课程内容整合、教学目标细化着手,形成符合课程要求的“美、真、辩、思”四字教学法。优化教学设计,探索课程思政价值引领切入点深度和广度,保证价值引领切入点常新,形成植物学课程思政体系。以费曼教学法打破课堂沉默,延伸课堂组织,落实教学环节六大模块。融合研学旅行和创新创业,强化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打造线上一流
期刊
报纸
CdTe是一种稳定的Ⅱ-Ⅵ族二元化合物,禁带宽度在室温下约为1.45 eV,可见光范围内的光吸收系数可高达105 cm-1,这使它成为理想的光伏材料。CdTe太阳电池转换效率高、长期稳定性好、成本低廉等优势,使其成为最具竞争力的薄膜光伏产品之一。在过去数十年间,成功进行了大规模的商业化生产。CdTe薄膜太阳电池转换效率的理论极限为32.1%,目前实验室小面积CdTe太阳电池和电池组件的最高转换效率
学位
作为一种全新的计算范式,边缘计算能够有效缓解边缘端庞大计算需求与终端有限算力之间的失衡。由于将云服务从核心网推向到了网络边缘,边缘计算可以很大程度上缩减任务数据的传输时延。然而,仅凭架构带来的传输时延优势难以满足时延敏感型应用的要求。为了进一步提升边缘计算的整体效率,需要对其任务时延进行优化。本文关注于多个用户或多个边缘节点共存的边缘分布式场景,并针对其中的多点协同计算任务展开时延的优化研究。本文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