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是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位居全球22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第2位。我国的结核病疫情表现为农村高于城市,目前全国大约80%的结核病人来自农村,78%的结核病例收入低于同地区的普通居民。由于流动人口骤增,艾滋病流行,耐药结核病蔓延,贫富差距加剧和以往对结核病控制的忽视等,我国结核病疫情有上升趋势。从1992年我国起在13个省(自治区)建立了以直接面视下短程化疗(directly observedtreatment,short-course,DOTS)为策略的结核病控制项目,向涂阳病人提供免费诊疗,2002年新一轮国家结控项目得到进一步扩大。
考虑到结核病诊断的成本效益,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结核病例的发现采取“因症就诊”的被动方式。为了提高我国的结核病发现率,卫生部要求,对持续咳嗽、咳痰满3周或有咯血、血痰的患者,需考虑患结核病的可能性,并应给予痰涂片检查。具有上述症状的潜在结核病患者是否主动、及时就诊,会直接影响在这一高危人群中及时发现结核病患者,最终影响人群中结核病传播的控制。
本研究以湖北和江苏农村两项目县为研究现场,将定量研究方法与定性研究方法相结合,对两县研究期间的持续咳嗽满3周的潜在结核病患者和一个月内新诊断结核病患者就医行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运用横断面调查方法,通过入户筛查对农村地区社区患者结核病医疗服务可及性进行了研究,对影响患者就医行为的社会经济和人口学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同时对农村地区医院门诊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分析患者就诊延误的相关影响因素,并对社区患者和医院门诊患者人群特征进行了比较;借助社会学和流行病学调查手段,对潜在结核病患者和新诊断结核病患者进行个人深入访谈,了解潜在结核病患者和结核病人对结核病及其诊治过程的认知、经历和体会,描述他们卫生服务需求,探寻在结核病控制工作中可能存在但并未被意识到的重要问题:在此基础之上,对农村地区的结核病医疗服务可及性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措施。主要方法和结果如下:
1.社区为基础的定量研究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当阳3个镇57个村中的18个村和扬中5个镇94个村中的20个村作为研究点,以居住在抽样点内的14岁以上常住居民共61007人为研究人群,从中筛查出在研究开始前3个月内连续咳嗽和/或咳痰满3周或咯血、血痰的潜在结核病患者和一个月内新诊断结核病患者434例(当阳263例,扬中171例),新发现19名结核病患者(当阳11例,扬中8例)。研究结果发现当阳和扬中分别有144例(55%)和56例(33%)患者至调查之日为止从未就诊过,其估计的就诊延误中位数分别为70(51-109)天和67(51-93)天,远大于已就诊者的首诊延误中位数5(1-25)和10(4-31)天及正式就诊延误中位数8(1-49)天和16(5-31)天(P<0.01)。经济因素,包括医疗保险制度,影响潜在结核病患者是否就诊、是否及时就诊以及是否有质量的就诊,是农村结核病医疗服务可及性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农民和老年人群是结核病医疗服务可及性的弱势群体;男性就诊率低于女性,女性更倾向选择低质量的医疗机构就诊,但当他们到达各级医疗机构后获得的结核病诊疗服务并没有显著差别。
2.医院为基础的定量研究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当阳和扬中CDC结防科、市人民医院和3个乡卫生院门诊的病人所为研究人群,从中筛查出在研究开始前1个月内连续咳嗽和/或咳痰满3周或咯血、血痰的潜在结核病患者共557例(当阳277例,扬中280例)。研究结果显示当阳和扬中两地区门诊潜在结核病患者其首诊延误中位数分别为10(1-30)天和24(7-45)天:正式就诊延误中位数分别为22(5-42)天和31(18-56)天。与社区研究对象相比,医院研究对象就诊质量较高,首诊延误和正式就诊延误时间均较短,首诊医疗机构选择中,近60%的患者选择乡级或以上医疗机构。在经济相对不发达地区,经济因素仍是影响潜在结核病患者医疗服务可及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3.定性研究在当阳和扬中两现场,根据性别、经济水平和就诊情况分别选取12名咳嗽满三周的潜在结核病人,同时根据性别、经济水平和涂片情况分别选取12名新发结核病患者,共48名研究对象做个人深入访谈。根据被访者就诊经历和认识发现:患者对结核病免费诊疗相关政策缺乏了解;患者寻医过程中需要负担昂贵的医疗费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难以满足农民医疗服务需要;免费结核病医疗服务并非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