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篇论文共分为三个章节。在第一章,作者对于当前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教学现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指出虽然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育发展很快,四级过级率在逐年提高,但相对于国家及社会尤其是经济的飞速发展,大学英语发展速度并不令人满意,而且更加另人焦虑的问题是当前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培养、促进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方面作用很小,非英语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在实际工作、生活中仍然不能用英语说和写,来完成实际的任务,对此学生感到很困惑,老师也感到失望和沮丧。造成目前如此尴尬局面的真正的因素,作者认为是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模式误解或者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教师与学生,教与学彼此的角色定位关系;第二章,作者认为建构主义能够真正揭示学生对于世界的认知,从而内化成为能力的规律;在本章中,作者系统地介绍建构主义的理论来源,并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深入分析了建构主义对于教与学的启示;第三章,作者阐述并且在教学实践中实验了建构主义方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从二十世纪八十、九十年代起,建构主义随着先进的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在西方开始日趋流行,但实验研究多局限与自然科学和不是以语言为学习目标的社会科学如历史等方面,而在我国对建构主义理论还处于认识和介绍阶段,由于在计算机和互联网普及方面的局限性,这方面的实验教学还未大面积展开,而在外语方面的有效应用更是微乎其微;首先,作者认为利用建构主义理论作为指导的大学英语教学是可行的,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设计原则;其次,作者认为建构主义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有效实施手段是通过任务型教学,因为任务自身的特点决定它会唤起学生的角色责任,从而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在学习过程中投入主动性:主动地运用自身的认知过程,如注意,分析,比较,假设,判断,归纳等,主动地去说、做、参与,通过对目的语全方面、多层次的感知,最后达到内部认知结构的相对稳定,并在新信息的作用下进一步发展;作者在对建构主义理论充分理解和进一步深入的基础之上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进行尝试和实验,时间约为六周,对象为实验班和对照班。在借助计算机等先进技术的前提下,设计和实施体现建构主义实质与核心的教学方法和步骤。整个教学过程由具体明确的或大或小的任务构成,其中以学生的群体活动,为了完成任务主动通过说、做来达到目的为特征,整个过程具体详尽。为了验证建构主义方法在教学中的有效性,作者对实验对象在语言的某些方面进行了考试,进行成绩对比,结果显示建构主义方法有助于促进词汇在新的语境下的可迁移性,这与传统教学环境下,学生对词汇和使用语境之间缺少认知上的链接,结果在相应的场合下总是回忆不起来恰当的词汇来进行表达相比,是个巨大的突破;另外,在学生书面输出方面,作者只认为在促进单位时间内学生思维速度以及唤起对学过的词汇的记忆速度方面有明显的效果;其他方面,由于作者主观性的影响,为了科学起见,并未给出明确的论断,这有待于今后的进一步尝试和验证。
尽管在实施过程中由于某种限制,建构主义方法并未充分展示出它的巨大潜力,但在教学实践中作者明显感觉到我们选择的方向是正确的,而且前途无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