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已成为中国进入21世纪面临的最大的挑战。如果说中国的前50年,我们成功解决了12亿人口的吃饭问题,那么,接下来的50年,我们需要解决的是8亿多劳动力的市场化就业问题。只有市场化的就业,就业才是真实的,符合效率原则的,并且是可持续的。市场化的推进,使竞争从企业层面深化到个人层面;人口的自由迁移,使竞争从商品市场内化到要素市场;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正在形成,就业岗位已成为中国目前最稀缺的资源。城镇职工下岗、农民外出打工,大学生感叹"求职难"。中国出现了工业化发达国家早期所面临的失业人口增加等征兆。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须把就业放在更加重要的地位,在对就业现象进行分析时,也必须把它放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发展的大环境中来进行思考,以便提出更合适的对策和建议来缓解我国未来二十年的就业压力。本文也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来构思这篇论文。全文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结构如下:首先,在上篇,在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目标分析的基础上,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扩大就业的关系展开了讨论。并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多学科体系的支撑,而实施就业优先发展战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在分析了新发展观与扩大就业的关系,以及在"五个统筹"与就业发展战略的关系上,解析了就业优先发展战略的内涵。那就是:提高就业弹性,促进就业增长;重视第三产业,改善就业结构;缩小二元经济,城乡联动就业;选择适合国情的工业化道路,适当兼顾就业。关于对于与就业和失业相关理论分析时,本文尝试从经济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来分析与之相关的理论和观点。并提出从社会学和其他学科分析经济社会现象,是一种研究方式的拓宽。其中,对用经济学的原理分析就业问题的研究现状进行了一定的归纳和总结,并用社会学理论对就业问题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和说明。其社<WP=5>会学理论包括社会分层理论、社会流动理论、社会资本理论、社会支持理论等。其次,在下篇,作者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解决就业压力的途径和对策。当然,在具体分析时,作者也尝试着用经济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来分析就业问题。这些对策和途径包括:第一,提出了建立促进就业的人力资源开发制度,把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的重点放在如何增强劳动者的就业技能和创业素质上,并针对农民素质低问题,提出了提高农民素质是解决就业问题的基本要求,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保证。第二,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社会、数字生活逐渐取代了我们传统的社会形态,新的就业形式也对传统的就业形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对网络社会的就业对策,本文也提出了相应的见解。即在政府的就业政策上,要由外延式就业增长取向向内涵式就业增长取向转变;注重中小企业的发展等。第三,男女平等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基本目标。从男女平等的角度来分析就业问题,是将经济学与社会学结合起来分析问题的一种尝试。如何在就业问题上体现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体现男女的平等协助,是就业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第四,针对正规就业的限制和城乡经济发展对非正规就业、社区就业的强大需求,本文提出了大力发展非正规就业和社区就业是缓解我国未来就业压力的突破口。第五,在分析城乡统筹就业时,在分析城乡统筹就业内涵的基础上,从多角度分析了制约城乡统筹就业的因素,并提出了建立统一劳动力市场是城乡统筹就业的关键。在解决城乡统筹就业的同时,要注重非正规组织和非正规制度的建设和完善,如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完善社会支持体系等,为我国社会转型期解决就业问题提供更多的社会服务和社会保障。第六,在对社会保障进行分析时,从社会学中社会资源变迁的角度分析了制约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发展的因素,并提出建立适应就业结构变化的失业保险制度,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