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舍伍德·安德森是一位重要的美国作家,因其于商业成功中转型成为一名作家而成就一段美国文学中的传奇反叛,并依靠著名作品《小城畸人》中一系列孤独、异化、失语的畸人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身处从农业、手工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期,他在作品中揭示了工业化、物质主义对中西部小镇居民精神的侵蚀。鲁迅在中国近代史上举足轻重。他不仅以多产的作品丰富了中国文学,更在政治、美学等领域产生深远影响。在内忧外患的近代化进程中,鲁迅弃医从文,试图通过对落后封建社会、国民劣根性的批判促进社会发展。《呐喊》《彷徨》中众多悲苦、困顿的人物形象体现了鲁迅对社会现实的敏锐观察和深刻反思。20世纪初,安德森和鲁迅都通过短篇小说集形式展现了社会转型时期普通人的情感经历、精神变化。相似的社会背景、个人经历、文本特点为两人的平行研究提供可能。本文旨在从现实、作者、作品、读者四个文学批评的基本要素对安德森的《小城畸人》和鲁迅的《呐喊》《彷徨》进行对比分析。因作品中多数故事发生地点的一致性以及故事之间的关联性,文章借用社区叙事概念分别指代两人作品以体现其形式的独特性。论文在简要介绍舍伍德·安德森、鲁迅和回顾以往对两人的研究后,首先指出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框架。之后阐述作品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作者的个人经历和思想变化。社会转型时期的各种冲突、作者明确的创作意图无疑对理解该作品的内容和主旨意义重大。文本细读是本文的重点,将从对作品中人物的分析和文本结构、写作手法的分析两方面展开,这也构成了本文的第三、四部分。通过对作品中畸形人物的分析,作者敏锐的社会感知能力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揭示异化、冷漠的转型社会中精神扭曲人物的苦难、痛楚中得以生动体现。平民生活的全景图在自足并相互关联的短篇小说集中得以全面展现。作者在作品中以简单、口语化的语言风格,深入人物内心的表现方式,以象征意象阐释深刻含义,并运用反讽手法加强表达效果,突破了现实主义真实描述的窠臼。但在具体应用方面,两人作品又存在显著差异。舍伍德·安德森和鲁迅的社区叙事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受到各个时期读者和批评家的总体好评。以其作品内容的深刻性、结构的复杂性,先锋创作手法的运用,安德森和鲁迅推动了文学从现实主义向现代主义的过渡发展。两人的创作不仅从内容、形式上丰富了民族文学,也为不同文化民族间的相互理解创造了条件,更为严肃文学的持续发展提供借鉴。二人社区叙事内容、形式的独特性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文学文本与文学理论的互补性。最后结论部分对全文内容予以概括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