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公平与民主日渐成为人们关心的话题。越来越多的公民主动地参与到各国公共政策制定的具体事务上来,公民通过参与国家公共政策的制定活动,对政府系统提供支持和施加压力,一方面能够将公民的意志在国家的公共政策与管理活动中体现出来,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公共政策制定提供合法性,从而保证政府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转。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公民参与具有尤为重要的意义,因为公民广泛的参与国家事务既是这些国家政治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又是推动他们不断民主化的动力所在。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公民参与政府管理、政策制定的程度有了很大发展和提高,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制约着公民参与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蓬勃发展的互联网对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公民参与也不例外。在参与意识和能力、主体结构和参与方式等方面都受到互联网前所未有的冲击。一方面,互联网的发展有利于中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健康发展,而另一方面,也为后者的发展带来一些消极影响。但无论如何,基于互联网先进技术的优势,以及它对社会生活全方位的渗透,网络环境下公民参与的潮流是势不可挡。 本文的结构分为序言和四个部分。 在序言中,笔者从国内外行政管理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公平与民主问题出发,分别列举中外学者的研究成果,逐步阐述了本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和研究意义。 第一部分笔者首先对本文涉及的重要概念进行界定,分别解释了什么是公民,什么是公民参与,什么是公共政策制定,什么是网络环境,什么是网络公民参与。指出网络环境的产生对公民生活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和多方面的,它在为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提供广泛空间与渠道的同时,对参与主体、客体、手段等方面也产生了双重影响。然后,笔者从网络环境产生之前我国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出发,从参与形式和参与规模来回顾网络环境产生之前我国公民参与的历史状况,并以多起案例来说明网络产生之前公共政策制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二部分写公民网络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理论来源。这里,笔者从传统公民参与的理论来源和现代公民参与的理论来源分别进行叙述。概括了新公共管理理论和新政府改革理论,并提出创新理念、服务理念、参与理念和责任理念。 第三部分分析了网络环境的出现对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二重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