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洪洞琴书,又称洪洞书调、四音子书、洪洞地方书,是流行于洪洞境内的土生土长的曲艺形式。它产生于明代,盛行于二十世纪中叶,先后经过了撂地说书、堂会演出、舞台演出的过程,多在民间许愿、还愿活动时表演,表演时设有神坛,演出过程包括请神、演出、送神三部分,“说书”内容大致分为还愿书、说神(谢神)书、祝寿书等,至今在农村仍然延续这种活动。说神书,也叫谢神书,用于乔迁、新居落成、神灵保佑生意兴隆、买卖有成,许的愿来答谢设的书场。还愿书,大多用于求子得子、要女育女、平安或远行、买卖兴隆等许下的书场,待需求所得后,请艺人来家坐场演出。祝寿书,家中有老人过寿设的书场。洪洞琴书历史悠久,因其在表演时,用四弦琴作主奏乐器,故又被称为“四音子书”。演出时人数不限,有一人立唱,两人或多人坐唱和走唱,有时也分角色行当表演。洪洞琴书的唱腔是曲牌、板腔混合的形式,有固定的曲牌和唱腔。伴奏乐器有扬琴、三弦、二胡、甩板、单扇、小镲、八角鼓等。唱词基本上是七字句,常用的还有八字句、十字句、十一字句等句式,没有固定的规律,呈现出灵活多变的样式,唱韵以洪洞方言为准,可一韵到底,也可中间改韵辙,其通俗易懂,被广大民众喜闻乐见,体现了洪洞民众的性格特征和淳朴善良的美好品质。洪洞琴书是独具洪洞特色的民间曲艺形式,由于艺人大多为盲人,洪洞琴书的曲目没有得到很好的保存,大多是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流传下来,因此现存曲目较少,但其内容主题明确,多数反映八仙修道的故事,倡导孝道、与人为善的传统,宣扬因果报应,代表了人们渴望通过说书达到祈福目的的心理。洪洞琴书作为洪洞地方曲艺的形式之一,它有着独特的文化价值和社会功能,它来源于生活,反映生活,也依赖于生活,反应了民众渴求风调雨顺,平安健康,升学发财的心理,代表了民众对神灵的依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样的心理就为洪洞琴书提供了一个平台,同时也为洪洞琴书的创作提供了资源。相反,洪洞琴书也展现了洪洞地方民俗的特点,可以说洪洞琴书中蕴涵着丰富的民俗意蕴。近年来,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尤其是以听道情戏为主的洪洞地区,洪洞琴书得不到足够的重视,使其在夹缝中艰难的生存,它的发展陷入困境。本文是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从民俗学、文化学、宗教学等多学科相结合的角度,对洪洞琴书的渊源及发展、洪洞琴书的演出习俗、曲本价值、艺术特色、现状发展等方面进行论述,分析洪洞琴书中的戏曲元素,进一步将戏曲和曲艺进行对比,探究在这个文化多元的时代,洪洞琴书仍然得以存在的深层原因,同时根据其生存现状,提出保护建议和可行性措施,希望人们对它有个全面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