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了解吉大一院所在地区患胆道感染人群胆汁中细菌的最新分布情况和其对抗菌素敏感性的变化,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样本采集:①对于开腹胆道手术,采取术中用一次性无菌注射器直接刺破胆囊或胆管壁,抽取胆汁2~5ml,迅速注入无菌管中保存;②对于腹腔镜胆道手术,采用术中用无菌的负压吸引器连接无菌注射器抽取胆汁;③经十二指肠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病人在注射镇静剂和口服解痉药之后,经口腔沿食道缓慢送入十二指肠镜,当十二指肠镜进入十二指肠后,旋转镜头以便找到十二指肠大乳头,将鼻胆管借助导丝经十二指肠大乳头插入胆道中,退出导丝,在注射造影剂之前,抽取胆汁并保存;④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CD):术中在彩超定位下,避开血管选择恰当穿刺点,常规消毒铺巾及表面麻醉后,将猪尾管在超声引导下穿刺进入胆囊或胆管中,退出导丝后用一次性无菌注射器抽取胆汁并保存;⑤T管引流:对于胆道术后出现感染的患者,用一次性无菌注射器连接T管,直接抽取胆汁并保存;2.培养方法:采样后2h内将标本接种于血平板,然后置于37℃培养箱培养12-24h,分离纯化参照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检验操作规程》进行;3.检测方法:采用法国的VITEK-32细菌自动分析系统所提供的革兰阴性菌鉴定卡GNI,革兰阳性菌鉴定卡GPI进行细菌种类鉴定;3.2用VITEK-32型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的专用药敏卡检测病原菌的耐药性;4.数据建立及处理:运用Excel建立数据库;运用WHONET统计软件进行一般描述性分析。结果:①共得到菌株544株,含41个种类,其中G+菌株100株(占18.3%), G-菌株426株(占78.3%),真菌18株(占3.4%);②G-菌排在前三位的是大肠杆菌(148株,占27.2%)、肺炎克雷伯菌(96株,占17.6%)及铜绿假单胞菌(38株,占6.9%),G+菌排在前两位的是屎肠球菌(30株,占33.3%)和粪肠球菌(30株,占33.3%);③G-菌整体耐药性增加,耐药菌种类增多,尤以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性增长最为突出(均大于50%);④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吡肟、头孢他啶的敏感率仍维持在55%左右;⑤碳青霉烯类药物仍具有很高的敏感性;⑥阴沟肠杆菌及复合体对美罗培南、阿米卡星、妥布霉素的敏感性较低(小于50%),但是对于左氧氟沙星(73.7%)、哌拉西林(70.2%)等却表现为高敏感性。对于其他少见菌种,其与阴沟肠杆菌类似;⑦万古霉素对粪肠球菌以及屎肠球菌的效果最好,其耐药率仍为零,在临床上效果最好;⑧G+菌对庆大霉素、氨苄西林、利奈唑胺、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均小于15%;⑨G+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甲氧苄啶、磺胺甲噁唑、克林霉素、头孢吡肟具有高度耐药率,耐药率为47%-84%。结论:①胆道感染患病率增大,引发感染的细菌种类大幅增多,尤其以机会致病菌及耐药菌变异为主;②引发感染的G-菌比例较之前增高,其中大肠杆菌比例有所下降,而铜绿假单胞菌发病率超过阴沟肠杆菌位列第三名;G+菌比例减低,但种类变化不大;真菌种类增多,但比例变化不大;③G+菌及真菌耐药性变化不大,但G-菌耐药性增长迅速;④G-菌对我科常用抗菌素已出现普遍耐药,同时对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性也有明显升高,应在今后调整用药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