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病例对照研究分析肝硬化曲张静脉患者首次出血控制后发生早期和迟发性再出血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17年1月在北京地坛医院住院的符合要求的肝硬化曲张静脉出血(包括食管和胃静脉曲张出血)患者,收集相关观察指标包括基线资料(年龄、性别、病因、家族史、既往史、个人史)、实验室化验结果(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脂、血糖、凝血功能等)、Child-Pugh分级、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门脉内径、脾脏厚度、肝硬化并发症、首次出血后治疗方式等。将随访期2年内发生再出血的患者作为病例组,其中早期再出血(首次出血后72h~6w内发生再出血)的患者为病例1组(早期再出血组);迟发性再出血(首次出血后>6w发生再出血,在2年随访期内)的患者为病例2组(迟发性再出血组);将随访期间未发生再出血的患者作为对照组。使用SPSS 2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单因素分析中,计量资料满足正态分布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非正态分布以“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表示。两个样本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两组中位数比较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等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构成比较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中,对单因素分析有统计意义的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肝硬化曲张静脉再出血的影响因素。结果共收集1148例,对照组409例,早期再出血组188例,迟发性再出血组551例。对照组与早期再出血组在糖尿病病史、Child-Pugh级、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脾脏厚度、门静脉内径(DPV)、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血清钠(Na+)、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胆碱酯酶(CHE)、总胆固醇(TC)、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与迟发性再出血组在糖尿病病史、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脾脏厚度、DPV、Hb、WB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Hb、Na+、APTT、Child-Pugh分级、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与肝硬化早期再出血有关;Hb、糖尿病病史、脾脏厚度、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与肝硬化迟发性再出血有关。结论1 Hb、Na+、APTT、Child-Pugh分级、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是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早期再出血的影响因素,Hb降低、Na+降低、APTT延长、Child-Pugh分级高、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重可能会增加早期再出血的风险。2 Hb、糖尿病病史、脾脏厚度、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是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迟发性再出血的影响因素,Hb降低、糖尿病病史、脾脏厚度增大、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重可能会增加迟发性再出血的风险。图0幅;表24个;参15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