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活垃圾问题的民法应对——以处分权限制为中心

来源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vaoa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生活垃圾已成为社会一大公害,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单一的行政规制无法解决我国日益严峻的城市生活垃圾问题之当下,能否重回到私法的立场,让私法为这个问题的解决贡献其应有的力量,答案是肯定的。应当充分发挥私法的激励机制,让民众自觉加入反对垃圾污染的大军中来,以减少垃圾的产生。进而,应当拆除部门法之间的隔离墙,打通公法和私法的边界,促进公法与私法之间的沟通与协调,使公法和私法共同服务于所奋斗的目标——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从法律层面进行分析,得出城市生活垃圾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处分自由,并提出应对处分权进行限制。第二章从法哲学的角度来阐述处分权限制的正当性。第三章说明处分权限制的可行性,主要包括处分权的内在限制和外在限制、处分权的内容和行使方式的限制以及处分权限制的限度。第四章提出对处分权限制的具体制度构造,通过确立“重复利用义务”、“垃圾先占制度”和“浪费禁止义务”来实现对具有消极主观价值、积极市场价值的物品的处分权限制;通过确立“处分补偿义务”、“处分分类义务”和“处分回收义务”以实现对具有消极主观价值、消极市场价值的物品的处分权限制。  本文运用历史分析、比较分析等方法来研究城市生活垃圾问题。以处分权限制为视角,寻找城市生活垃圾问题的私法上的可行之路。创新之处在于:在国内外首次探讨用私法的途径来解决城市生活垃圾问题,提出通过对处分权进行限制来实现减少城市生活垃圾的目标。
其他文献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经济的迅速增长提升了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但是发展过程中地域及城乡贫富差距的加大和相关社会保障措施的缺失,也导致了社会纠纷的日益增多和刑事案件量
如何处理中西文化关系是自近代以来一直困扰中国的问题,在学界对近代中国法理学的研究尚不深入充分的情况下,基于文化自觉的视角,从分析近代中国对西方法理学接受历程的演变,
几何非接触式测量技术在汽车车身钣金件测量过程中,测量数据的再现性较差。文中通过不确定度分析与分离技术,找出影响非接触式测量重复性和再现性的原因,并通过相关测量规范
目前的法理学研究缺乏真正的中国问题意识,某种程度上可称之为西方理论在中国。从长时段来看,这一现象是近代以来西方文化冲击传统文化而未能形成新的文化形态的延续。但今日中
美国摄影师埃里克?索斯(Alec Soth)在英国科学博物馆的大型个览在2016年3月底刚落幕,便在4月初走进了位于英国西约克郡城市布拉德福德(Bradford)的国家传媒博物馆(the Natioal Media Museum)。 接下来的8月,这个展览还要在芬兰摄影博物馆(Finnish Museum of Photography)展出,行程并未到此结束,2017年还会接着在比利时的安特卫普摄
摘 要:以数学新课程标准和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提出了“让生活数学走进小学数学新课堂”的探究途径:活化教材,走进“生活”;捕捉资源,引出“生活”;创设情境,活用“生活”;合作探究,制造“生活”。整个开放过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遵循学生学数学的规律,从课堂教学这一层面阐述如何使课堂教学开放。旨在引导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学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学习的内在价值,寻找到数学学习的生活化,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