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吗啡和其他阿片类物质具有很好的临床镇痛效果,但持续使用后的副作用是依赖性的逐渐形成,归因于这类物质的奖赏效应。这些作用可通过条件性位置偏爱的动物模型得到验证。条件性位置偏爱(CPP)模型的实验原则是,首次强化刺激关联着一个线索性的刺激,这个线索性的刺激本身可获得刺激的二次加强效应。这些二次强化刺激可引起位置偏爱,在伴药盒停留时间的显著增加。和其他评价药物奖赏效应的行为学模型相比,CPP模型具有相似或者更高的敏感性。但是至今很多文献中,CPP效应的检测仅仅在吗啡连续注射以后,而对于吗啡引起的CPP的过程研究则鲜有报道。
组胺在哺乳动物的大脑中起到很重要的神经传递和神经调节作用。通过组胺的H<,1>、H<,2>和H<,3>受体,组胺参与包括觉醒循环、情绪、运动量、压力相关的行为,学习记忆在内的多种生理和行为学上的作用。结节乳头核是组胺能神经元的唯一源泉,神经元纤维可以投射到很多脑区,包括伏隔核(NAc)和腹侧背盖区域(VTA),这些内源性组胺对吗啡诱导条件性位置偏爱形成过程的作用研究都是已知参与奖赏的区域。
最近,很多文献都报道过脑内组胺对奖赏机制的调节作用。例如,侧脑室注射组胺可快速升高强化阈值,这种效应可被组胺受体的拮抗剂所抑制。组胺的前体物质组氨酸,可减弱喷他佐辛的降低阈值作用。H<,1>受体拮抗剂联合阿片类药物使用甚至单独给药时具有奖赏效应。因此,组胺能神经通路可能参与了对奖赏效应的抑制作用。但是,对于吗啡诱导的条件性位置偏爱的强化过程中内源性组胺的作用则鲜有报道。因此,目前我们研究目的在于:通过使用工具药.组氨酸(可增加脑内组胺浓度);TM损毁(损伤组胺能神经元);以及检测相关脑区中组胺、谷氨酸和Y一氨基丁酸的水平,VTA和NAc区域的DOPAC/DA比率,研究内源性组胺参与吗啡诱导的渴求及奖赏行为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
本课题采用条件性位置偏爱模型,研究内源性组胺在吗啡诱导的奖赏过程中的作用。腹腔注射吗啡(2、5和10 mg/Kg)可剂量依赖性地引起条件性位置偏爱。此外,10 meJkg吗啡可降低下丘脑结节乳头核区域组胺含量,减小组胺神经元细胞并减少其数量,同时显著降低腹侧背盖区域和伏隔核区域的DOPAC/DA比率。腹腔注射组氨酸(50、100、200 mg/Kg)可剂量依赖性地抑制条件性位置偏爱的形成。双侧损毁TM区域,以减少VTA和NAc的组胺水平,可增强1 mg/Kg吗啡引起的CPP形成过程(单独给予1 mg/kg吗啡无法引起CPP的形成),提高在VTA和NAc区域的DOPAC/DA比率,但没有改变这些核团中谷氨酸和Y.氨基丁酸的水平。组氨酸可逆转这种TM损伤所产生的作用。因此,这些结论提示内源性组胺可抑制吗啡诱导的奖赏行为的形成过程,而且多巴胺神经系统也可能参与这种抑制作用。
总之,本实验研究证实内源性组胺参与吗啡奖赏过程,并抑制吗啡诱导条件性位置偏爱的形成过程,并进一步研究其中组胺作用的机制,以及内源性组胺对于多巴胺活性的调节。因此,组胺及其相关的药物可十分有效地治疗和预防吗啡诱导奖赏效应的形成过程,组胺类药物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治疗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