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内圣外王”管理伦理探索

来源 :沈阳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son319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儒家一切精神学科,悉以伦理为范畴”(蔡元培语),儒家本着“恒以一德”,紧绕仁、义、礼,从伦理维度对王道政治作了具体的构想和设计,将道德和政治的直接统一,道德是内核,政治是道德的外化。   其以中国传统人禽之辨出发,高扬人的显贵,其源其流皆伦理,自我价值追求的出发点落脚点人,将自身理想人格诉求和政治理想熔为一体,精神实质表现为“内圣外王”。   通俗地说,内圣是正心、诚意、格物、致知,“外王”则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其过程不是直通,也不是自然延接,是通过渐修得以实现,从 “内修外化”内化为“天人合德”始,中经人的心性修养外化出王者天下,进而“继善成性”,自足,外化为“天人合一”的王者天下,最终进入治平天下的圣王境界,既是“王者”的人格理想的修炼,又是“王者”的王道追求。清楚表明,“内圣外王”之道,除了德性追求与伦理追求外,还是一个成全德性,落实伦理的体系。   为此,笔者从三方面探绩索隐儒家“内圣外王”管理伦理之道,尽可能梳理清晰管理观。   1.从“内圣外王”流变入手,从《易》、道、儒三方面探寻其思想源流,“内圣外王”历经流变,但始终是诸家理想人格诉求,尤其儒家将人格理想和王道理想熔为一体,“内圣外王” 成为其的核心精神。   2.以经典原文为载体,分析“内圣外王”内涵和特征,在德性、伦理、修养等方面,探索其价值取向,在伦理中探索 “内圣外王”管理观,尽可能避免在命题中简单注入道德元素。道德是其永恒的主体,伦理则是其永恒的范畴。   3.在对前二者综合把握基础上,在伦理、人文、普世角度放野审视 “内圣外王”在现代管理中的价值。21世纪是多元性共存时代,以“内圣外王”视野审视多元文化,回归“内圣外王”管理伦理之道。将所谓“文明冲突”转化“文明对话”,无疑是有时代性。
其他文献
“孝”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悠久、深远的影响意义,是中国传统文化最突出的特色之一,是全部道德情感的自然源头,也是影响中国人数千年的重要精神,在传统的中国社会和文化中,孝悌具有根
本文从形而上学的角度,分依法治国的法治主义价值观;法势术结合的思想;事异则备变:法的起源和进化观;功用与事理:现象的确定性与基础性;事当其言:以法律为准绳;君本思想:法治的悖论;去智
朱谦之是中国思想现代史上“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本文主要以朱谦之所著的《文化哲学》一书为中心,集中探讨朱谦之文化哲学思想体系。本文认为,早期儒家文化的熏陶,黑格尔、
范畴是人类思维的逻辑形式,范畴体现思维方式,是思维的工具,而思维方式的创新和发展往往决定了科学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因此对于范畴的研究是有其重要意义的。在西方哲学范畴
中国正在进行一场深刻的变革,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及社会的各个方面,这也是中国现代化的过程。关于现代化,人们经常谈论的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罗斯托的“经济起飞”理论。但是,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