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先秦儒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流派之一,其道德思想具有重要地位和特殊意义。先秦儒家道德思想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初具雏形并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而宽仁思想作为先秦儒家道德体系的根基,是孔子面对社会失范、礼崩乐坏的历史背景提出的,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特殊时代背景下的要求,旨在为混乱的社会当中重新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提供一种理论支持。对德育的重视,也使得先秦儒家宽仁思想更加注重对其实现途径的探索。本文对先秦儒家宽仁思想的剖析研究,有助于从更细微的角度完善对先秦儒家思想体系的研究,继承并发扬宽仁精神,认识到先秦儒家的宽仁思想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论意义,为现代德育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本研究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论述了先秦儒家宽仁思想形成的基础,立足于春秋战国时期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从经济基础、政治基础和文化背景三个方面追溯先秦儒家宽仁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背景,并深入探讨了其形成的理论渊源,揭示了其得以产生的人性论依据。第二部分对先秦儒家宽仁思想的基本内容作具体分析。首先需要把宽仁思想从孔子系统的仁学体系中梳理出来,准确把握“宽仁”的内涵,即儒家的宽仁思想是由“亲亲之孝”基础上产生的“仁”向社会交往外推的结果。在此基础上对宽仁思想的具体内容进行阐述,包括忠恕之道,反求诸己以及恭敬礼让等具体要求。同时强调在人我相交的过程中把握先秦儒家宽仁思想的原则性。第三部分运用德育的一般原理,从德育目标、德育内容以及德育方法三个方面,辩证地对作为一项重要德育资源的先秦儒家宽仁思想进行历史德育价值的考察。同儒家思想整体的德育目标一致,先秦儒家宽仁思想以“圣人”和“君子”作为目标范型,激励着人们在道德修为上孜孜不倦的追求,但是却忽视了道德多层次性的特点;对整个社会进行宽容仁爱美德的普及,有利于从思想意识上净化人们的心灵,但是却忽视了法制以及道德理性的重要性;高扬道德主体能动性的道德修养方法,有利于人们从内心真正接受宽仁思想,却也忽视了外部机制对于德育的重要影响作用。本文运用历史辩证法以理性的态度来审视先秦儒家宽仁思想,从积极与消极两个方面进行历史价值评析。只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使其真正在现今社会发挥有益的指导作用。第四部分展开对先秦儒家宽仁思想的现代德育价值分析,从当今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以及现代德育发展的需要出发,分析重拾先秦儒家宽仁精神的必要性,并给出当今我们进行宽仁教育的建议,最终落脚于为和谐社会构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这个终极目标服务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