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小说家舍伍德·安德森(1876—1941)的代表作《小城畸人》是现代美国小说史上一部重要的现实主义作品。自从1919年出版,对这部小说的评论就从未中断过。评论家们从文化、社会、地域、心理等众多角度,从语言、形式、手法、技巧等众多方位来阐释这一文本,涌现了大量的研究成果。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指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文学艺术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归根到底要受到特定社会经济状况的决定和制约。文学艺术作品中所再现的社会风貌,所揭示的各种社会关系,以及所表达的各种观点、思想感情和审美趣味都决定于社会经济基础。但同时,文学艺术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作用,对生产力和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从经济视阈下研究文本,不仅有助于实证文学表现和客观现实的一致性,透视社会发展与个体存在的相关性,还可以探寻作家对于时代和生活的总结与反思。
本文力图从经济视角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中的经典政治经济理论、经济社会学理论等理论,来重新剖析“畸人”现象产生的原因和过程,阐明作为一名艺术家的安德森对此提出的可能的解决方法。本文分为五个部分进行论述。
引言部分扼要介绍了林舍伍德·安德森及其作品的国内外研究状况,并阐述了将经济作为一种文本解读方法的理论依据及其所达到的美学效果。
第一章将时代经济背景与文本所反映的经济现实相结合,指出文中反映的城市化、农业工业化和交通现代化等一系列经济现象与当时社会现实的契合,并进一步阐明这些经济现象背后所蕴含的事实——以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为标志的经济基础正在进行变革,社会个体的生活也随之发生巨大变化。
第二章运用马克思主义经典政治经济理论阐明由经济基础的变革所决定的上层建筑的变化。这些变化体现在社会结构方面就是经济过程的分化,以及由此带来的宗教体系的分化和社会分层体系的分化。然而伴随着机器工业在社会生活中的进一步渗透,以及社会结构分化的日益细密化,社会个体的存在状态越来越分裂,最终因严重缺失自我的表现和满足而导致个体生存意义危机的出现。《小城畸人》中出现的众多“畸人”就是时代的必然产物。
第三章探讨安德森作为一名艺术家面对经济发展下深陷工业文明泥淖的社会个体和支离破碎的社会文化所提出的文化体系整合的可能的方式。从城市到乡镇的回归,从机械化生产到传统手工劳作的回归,从异化到自然人性的回归,不仅是安德森实现自我救赎的有效方式,也是对那群“畸人”如何走出工业文明困境的回答,更是对当时社会文化体系的整合手段的探寻。“结论”部分就全文观点进行了归纳和总结,肯定了舍伍德·安德森及《小城畸人》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并指出经济视角对于解读文本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同时希望读者能够认识到《小城畸人》的时代魅力及其对同样处在经济转型期和文化转型期的社会所具有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