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死场》是萧红的成名之作,也是对于当时社会产生较大影响的一部作品。多年以来,关于文本的解读和阐释,尤其关于小说的主题意蕴,一直存在着很大争议。简略地说,《生死场》的内涵可以从生与死、女性话语和民族主义三个层面加以理解。最初鲁迅和胡风对小说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释,但由于时代的和其它方面的原因,民族主义内涵备受关注,“抗日文学”说一直是权威阐释,而其它重要内涵却被忽视或遮蔽了。自20世纪80年代起,国内外批评者运用新的理论,或从启蒙主义角度、或从纯文学角度、或从女性主义角度重新对小说进行阐释,逐渐发现了过去被遮蔽的重要内涵,并阐发出新的意义,然而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顾此失彼的现象,出现了一些新的偏差和遮蔽。
本文的主要意图是通过回顾和梳理《生死场》的研究历史,对其进行整合和评述。并在此基础上加以进一步解读,力图对小说的阐释有所推进和拓深,同时对萧红研究中的女性主义倾向加以评析。所以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不断被言说的《生死场》。第二部分,再返《生死场》。后者是全文的重点部分,主要从三个层面阐释《生死场》的意义。第一个层面,自然的“生死场”。主要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层面上关照文本呈现出的群体生命形态及其意义,揭示出农民作为自然之子对于生命的敬畏和热爱、与自然之间既和谐又紧张的关系以及在贫困压力下人的生命意识、主体意识的沦落。第二个层面,女性的“生死场”。运用女性主义理论,主要通过分析女性在由作为自然现象的性和生育、疾病和死亡所导致的痛苦的身体经验,揭示女性在男性中心社会中身体被操纵的生命真相,同时通过对王婆形象的个案分析,对其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和寻求女性解放的努力予以肯定。第三个层面,民族的“生死场”。主要分析在民族战争中,女性身体和民族主义之间复杂而紧张的关系,以及萧红对民族主义、女性解放的深刻思考和困惑。第三部分,走向一种开放的女性主义,重点对萧红研究中出现的女性主义倾向加以评析,指出其所存在的封闭性和片面性的不足,并提供一种开放的女性主义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