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承德地区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住院期间临床资料的分析及痊愈后1年的跟踪随访,旨在统计MPP患儿恢复期气道高反应性相关疾病的发生率,寻找这些相关疾病与患儿临床特征的关系及其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医生对于MPP患儿恢复期出现的气道高反应性相关疾病的治疗起到指导作用,而且对肺炎恢复期的病情变化做到早发现、早干预,减少并发症所带来的不良后果。方法:选择2018年9月至2019年2月在承德市中心医院明确诊断为MPP住院治疗的287例患儿为研究对象。收集入组患儿住院期间临床资料:一般情况(姓名、性别、居住地、民族、联系方式等)、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指标、治疗方案,并对其进行为期1年的追踪随访,主要以门诊复诊或电话随访的方式完成。填写随访记录表,详细记录需随访内容,如诊断、相关检查结果、治疗情况及疾病转归情况等。对其痊愈出院后1年内气道高反性相关疾病的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包括:慢性咳嗽、婴幼儿喘息、喘息性支气管炎、哮喘性肺炎、哮喘等。将研究对象根据患儿出院后随访期间是否发生气道高反应性疾病分为两组,分别是气道高反应性疾病组(设为观察组)、无气道高反应性疾病组(设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患儿的相关临床资料及其与疾病恢复期气道高反应性疾病的关系,寻找MPP恢复期出现气道高反应性相关疾病的危险因素。结果:1.观察组63例,占总病例的21.95%;对照组224例,占总病例78.05%。2.观察组中慢性咳嗽34例,占总病例的11.85%;喘息性疾病29例,占总病例10.10%。慢性咳嗽病例中感染后咳嗽32例,发生率为11.15%,咳嗽变异性哮喘2例,发生率为0.70%。喘息性疾病病例中哮喘6例,发生率为2.09%;喘息性支气管炎病例17例,发生率为5.92%;哮喘性肺炎病例5例,发生率为1.74%;婴幼儿喘息1例,发生率为0.35%。3.观察组有特应性体质的患儿共10例,占比15.87%,对照组224例,其中有特应性体质的患儿12例,占比5.36%,有特应性体质患儿在气道高反应性疾病组的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X2=7.682,P<0.05)。4.观察组在肺炎急性期发生喘息的患儿有15例,占比23.81%,对照组在肺炎急性期发生喘息的患儿有26例,占比13.61%,观察组在肺炎急性期喘息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X2=5.979,P<0.05)。5.观察组中有8例患儿在肺炎急性期出现胸腔积液,占比12.70%,对照组中有12例患儿在肺炎急性期出现胸腔积液,占比5.36%,观察组中合并胸腔积液的病例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X2=4.088,P<0.05)。6.对比两组患儿住院时间,观察组住院时间平均为(7.95±2.81)d,对照组住院时间平均为(6.26±2.99)d,观察组患儿住院时间长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Z=-3.33,P<0.05)。7.观察组与对照组血沉分别为(45.71±25.11)mm/h、(34.00±21.10)mm/h,观察组血沉快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Z=-2.996,P<0.05)。8.观察组中应用激素12例,激素应用率为19.05%,对照组中应用激素72例,激素应用率为32.14%,对照组的激素应用率明显高于观察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73,P<0.05)。9.将经单因素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作为自变量,是否发生气道高反应性疾病为因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特应性体质(OR=3.54,95%CI=1.383~9.100)、肺炎急性期喘息发作(OR=2.246,95%CI=1.079~4.675)是MPP患儿在疾病恢复期发生气道高反应性相关疾病的危险因素。结论:1.承德地区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恢复期气道高反应性疾病的发生率约为21.95%,随访到的气道高反应性疾病包括慢性咳嗽(感染后咳嗽、咳嗽变异性哮喘)、婴幼儿喘息、喘息性支气管炎、哮喘性肺炎、哮喘。2.特应性体质、肺炎急性期喘息、合并胸腔积液、血沉加快的患儿恢复期易发生气道高反应性疾病。3.激素的使用可以降低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恢复期气道高反应性疾病的发生。4.特应性体质、肺炎急性期喘息是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恢复期发生气道高反应性的独立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