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篇博士论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认同”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中国共产党的理论与实践发展”为研究视角,围绕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发生发展逻辑、新时期如何加强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认同等问题,以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为主要研究方法,同时综合运用文献研究、多学科交叉研究等具体研究方法,形成了“厘清基本概念——探究发生逻辑——梳理经验规律——客观分析问题——提出改进策略”的分析思路,力图实现梳理历史、总结经验、把握规律、指导实践的研究旨趣。 本文总结历史、立足当下、着眼未来,分析了多元社会背景下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认同研究的重要意义,指出这一研究的理论价值主要为:一是这一研究将丰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成果;二是这一研究将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成果,增强理论自信;三是这一研究将丰富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理论成果。其实践价值体现为:一是这一研究必将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二是这一研究能够整合价值观念,引领社会思潮;三是这一研究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可以说,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文从分析价值、价值观与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入手,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认同的理论基础:包括历史唯物主义和国内外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相关研究成果。本文认为,理论因素、情感因素、精神因素是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认同的主要因素。并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特征,即一元性和多样性的统一、继承性和创新性的统一、科学性和价值性的统一、阶级性和人民性的统一、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从国家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集中概括;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集中概括;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从公民个体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集中概括。 通过一方面分析美国、英国、新加坡等国家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经验及其启示,特别是分析了前苏联在核心价值观教育上的失误;另一方面探索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认同的历史经验与现实困境,我们认为,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经验主要包括:坚持核心价值观阶级性和大众性统一;坚持核心价值观主观性与客观性相统一;坚持核心价值观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核心价值观社会认同的现实困境,如从主体方面看,社会成员认知差异较大;从客体方面看,理论向现实转化的难度较大;从途径方面看,核心价值观教育、传播方式亟待改善;从效果方面看,核心价值观教育成效难以科学衡量等。 基于此研究,本文特别运用系统论的方法,从功能主义、冲突论、互动论等不同视角,深入分析,认为环境助推力、文化整合力、主体实践力、理论发展力、制度保障力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认同的动力来源。就如何更好地推进核心价值观的社会认同,本文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指出构建话语体系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认同的必要前提,教育引导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认同的主要手段,实践养成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认同的关键环节,创新传播方式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认同的有效途径,完善体制机制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认同的有力保障,提升人民福祉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认同的重要基础,深化理论研究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认同的内在需要。这些方法有助于我们在新历史时期,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认同,以核心价值观统领意识形态,形成社会共识。 综上所述,本文的主要研究要点包括: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核心价值体系是一脉相承、互相依存的。本文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认同这一主线,从社会主义价值学和价值观建设的视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认同这一重要课题进行了整体性研究。二是党在历史上历来重视价值观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并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如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加强党的建设,发挥领导干部示范作用等。三是深入分析了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认同的客观因素,提出社会成员认知差异较大,认同主体受限,理论转化现实难度大,价值观教育效果需要加强等。四是必须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有针对性地采取灵活多样的、喜闻乐见的形式,不断发掘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有效载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