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方斑东风螺是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海水经济贝类,近年来养殖规模日益增大,苗种供不应求。开展方斑东风螺幼体摄食的生理生态研究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为研究方斑东风螺幼体摄食适宜的光照条件,我们设计了实验讨论了光照强度对幼体活力和摄食的影响,以及光照周期对幼体摄食节律的影响。以太阳光作光源,观察方斑东风螺幼体分别在15、150、1500和11700 lx等光强条件下的活力状况,结果显示幼体沉底率与光照强度呈“S”型曲线关系。以日光灯作光源,光照强度对摄食率影响的两次实验结果显示,0-10000 lx光照强度范围内,摄食率随光照强度增强而升高(P<0.05),但在光照强度超过2000 lx时摄食率不稳定。分别测定幼体在清晨、中午、傍晚和子夜四个时段的摄食率,研究其摄食昼夜节律。第一次试验中186 lx弱光与黑暗条件下,幼体的摄食率昼夜变化趋势一致,且与第二次试验中持续黑暗和12 h/12 h正光照周期处理的结果基本一致,即清晨时摄食率最高,傍晚时摄食率最低。光照条件对摄食昼夜节律影响的第二次试验中,12 h/12 h反光照周期对摄食昼夜节律的影响比较大,其摄食率在子夜最高,中午最低。持续1000 lx光照条件时,幼体1d内摄食率无显著变化(P >0.05)。光照条件与昼夜节律对幼体的摄食率影响有交互作用(P <0.05)。关于方斑东风螺幼体对饵料的选择性,我们设计实验讨论了幼体在不同饵料密度和不同饵料配比时的饵料选择性。103、104和105cells/ml湛江叉鞭金藻体积当量三种密度的混合藻液中含有基本相同比例的湛江叉鞭金藻、青岛大扁藻和无纹环沟藻,分别用这三种密度混合藻液投喂给壳长725±61.24μm的幼体,测定试验前后各种藻的浓度,计算幼体对各种藻的摄食选择性。结果显示,幼体的摄食选择性随着饵料密度的提高而加强。两种混合藻液分别按等细胞数量浓度和等颗粒有机碳含量混合湛江叉鞭金藻、盐生杜氏藻、青岛大扁藻和无纹环沟藻四种大小不同的单细胞藻,将这两种混合藻液投喂给610.83±50.29μm至858.33±90.10μm不等5种大小的方斑东风螺幼体,以及按等细胞(或颗粒)体积混合湛江叉鞭金藻、盐生杜氏藻、青岛大扁藻、Φ20μm的聚苯乙烯树脂颗粒和无纹环沟藻的混合液投喂给大(1015.29±77.25μm)小(575.12±45.71μm)两规格的幼体,比较不同大小幼体对不同配比混合液中各种微粒的摄食选择性。实验结果显示,幼体优先选择混合液中体积比占绝对优势的微粒组分;当混合液中各组分体积含量接近时,幼体优先选择大小合适的颗粒;不同大小的幼体最适合饵料颗粒大小不同,大个体幼体的最适饵料粒径更大,范围更宽。水体中溶解物质对幼体摄食是否有影响,我们研究了藻类营养盐和胞外产物对幼体摄食率的影响。给平均壳长654.58μm的幼体分别投喂6组的聚苯乙烯颗粒(10μm,相同浓度),营养盐浓度达到标准f/2营养盐浓度的0、0.001、0.01、0.1、1和10倍,结果显示不添加f/2营养盐的实验组幼体摄食率最高;0.001、0.01、0.1、1倍f/2营养盐浓度的四实验组建没有显著差异,但四者幼体摄食率显著低于无营养盐对照组,显著高于10倍f/2营养盐浓度的实验组(α=0.95)。幼体对培养了69d的湛江叉鞭金藻摄食率比对分别培养了18d和36d的湛江叉鞭金藻摄食率显著高(P <0.05),证实湛江叉鞭金藻胞外代谢产物能促进幼体摄食。进一步的研究显示,湛江叉鞭金藻和小球藻离心过滤液对其摄食有促进作用,青岛大扁藻和无纹环沟藻离心过滤液对摄食有抑制作用,而盐生杜氏藻和亚心形扁藻离心过滤液对幼体摄食则没有显著影响。在对早期发育过程中的消化酶活性的研究中,我们将方斑东风螺的早期发育从早期面盘幼体到变态后15d的稚贝分6个阶段,分别测定各阶段蛋白酶(P)、脂肪酶(L)、淀粉酶(A)和纤维素酶(C)活性。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幼体发育的推进,蛋白酶比活力逐渐减小,脂肪酶比活力逐渐增加,淀粉酶和纤维素酶比活力则在变态前逐渐增加,而变态后逐渐减小。比较A/P和(A+C)/(P+L)两种指标指示方斑东风螺幼体发育过程中的食性变化,提出(A+C)/(P+L)用于指示方斑东风螺食性变化更合理、准确。综合比较幼体发育各阶段四种消化酶活性,发现在面盘幼体向稚贝变态期间幼体消化能力最弱,与幼体的变态过程有关。实验结果也验证了贝类具有分泌纤维素酶的能力,该酶在东风螺对纤维素分解中占主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