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年收获季节农作物秸秆常大面积焚烧排放的可吸入颗粒物(PM10),造成局地严重的空气污染,干扰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因此开展气象因子对秸秆焚烧源PM10浓度的影响、秸秆焚烧的遥感监测研究,可为解决秸秆焚烧及空气污染问题提供基础科学支撑。本文以安徽省为研究区域,根据2012年安徽各县主要农作物产量数据与MODIS火点数据,分析安徽省秸秆焚烧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建立火点修正焚烧率模型,估算小麦秸秆焚烧率、PM10排放量。结合PM10浓度与风速、降水资料,利用SPSS软件分析两者的影响规律,建立基于气象要素的PM10浓度多元回归模型。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草谷比法计算2012年安徽省水稻、小麦、玉米、油菜秸秆资源量分别为1521.7万吨、1665.2万吨、537.0万吨、207.6万吨,总计3931.5万吨,其中淮北地区>江淮地区>江南地区,阜阳、六安、亳州、滁州、宿州五市为秸秆资源大市。(2)利用ArcGIS软件的空间裁剪、数据输出、融合、属性选择、缓冲区分析等工具对MODIS火点数据进行逐天逐县分离处理,结果共计4517个火点,时间上集中于5月上旬、6月上、中旬、7月下旬及10月上旬,以6月最为密集,空间上集中在淮北地区,火点密度达0.051个/km2,小麦种植面积X1、产量X2与火点数Y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0.975X1-0.418和Y=1.517X-2+1.642。(3)根据Bm=Bt×Ni×(1.517Wm+1.642)-1计算各县小麦秸秆的产量火点焚烧率,并按规定范围对其修正,通过Bc=(∑Bmi×Wmi)(∑Wmi)-1计算火点修正焚烧率,代入排放因子法计算得到2012安徽省小麦秸秆焚烧PM10排放总量达到3.2万吨,县PM10排放量从南向北递增,其排放强度和农民人均排放量的高值区集中在淮北地区东部。(4)利用SPSS软件分析2012年安徽省17个监测站点PM10浓度,其平均浓度介于0.052-0.098mg/m3之间,合肥最高、池州最低,地区平均浓度江淮地区>淮北地区>江南地区;采用系统聚类法将17个站点分成5个小区,能够更好地对各站点PM10污染加以区分。选取1月、4月、7月上旬及9月中旬PM10浓度计算得出城市本底浓度介于0.053-0.100mg/m3之间。合肥6月PM10浓度变幅与200km半径缓冲区内的火点数相关系数为0.457,在0.05水平上显著。(5)全省大部分站点PM10浓度与风速、降水均呈负相关性,风速<1m/s或日降水量<1mm条件下,PM10浓度有小幅上升;风速>3m/s或日降水量>20mm,PM10浓度下降明显。降水后一日PM10浓度均值要低于降水当日,降水具有明显的清污作用。合肥市1mm降水的清污效率最高,达到-0.00148mg·m-3·mm-1,秸秆焚烧期内的降水清污能力要强于平时。(6)以日PM10浓度为因变量,风速、降水及前一日PM10浓度为自变量,建立PM10浓度多元回归模型:Y=0.068-0.013X1-0.001X2+0.542X3。运用独立样本检验发现,模型拟合的PM10浓度升降趋势具有较好的预测性,但峰值的拟合值要低于实测值,并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有待进一步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