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患者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在肝硬化治疗中的良好效果已经得到认可,但该治疗方法存在诸多限制,比如:采集过程痛苦,数量不足,分化能力不足等。体内外实验提示脐血干细胞及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自我更新,增殖分化和扩增潜能方面均优于骨髓干细胞。本研究的目的是建立分离脐血干细胞及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的方法,并观察两者植入对失代偿期肝炎后肝硬化的临床效果,以寻求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肝炎后肝硬化的方法。第一步无菌条件下采用负收集法分离脐血干细胞,同时采用酶消化法分离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观察两种干细胞的形态,并通过流式细胞仪进行进一步鉴定。第二步选择47例失代偿期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在抗病毒治疗的基础上,其中脐血干细胞治疗组(27例),将脐血干细胞通过肝固有动脉介入和静脉输注途径植入。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组(20例),采用同样方法植入。观察干细胞植入前和植入后半个月、1个月、3个月及6个月时患者血清学指标改变,主要包括肝功能指标:血浆白蛋白水平(ALB)、总胆红素(TBIL)水平及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血常规指标:血小板(PLT)、白细胞(WBC)及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肿瘤标记物:甲胎蛋白(AFP)。并对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B超结果进行比较,同时观察患者临床症状、体征(乏力、纳差、肝病面容、蜘蛛痣等)改善情况和术后不良反应。采集的脐血量约为110ml(100-130ml),通过负收集法单份脐血可分离获得干细胞平均数为2.31×108。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分布均匀,大小均匀,呈圆形,透亮,折光性强,细胞活性>95%。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CD34+细胞占0.23%,活率为72.71%。无细胞污染事件发生。通过酶消化法,从脐带组织中成功获得间充质干细胞,细胞分离培养至贴壁生长至80-90%融合约需10-14天。后大约3-5天传代一次。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原代细胞呈扁平条索状。P1、P2、P3、P4代细胞形态观察:细胞形态较均一,折光度好。细胞膜表面有小的突起,胞核位于胞体的中央,为圆形或椭圆形,胞质丰富,呈成纤维样细胞形态,平行排列生长或涡旋状生长。在脐血干细胞治疗组中我们发现,术前与术后3个月、6个月AST、 TBIL、CHE和ALB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细胞计数在第3个月后显著增加(P<0.05),第6个月出现下降。血小板计数无明显变化,但逐渐改善。AFP在第3个月较治疗前有明显差异(P<0.05),第6个月出现下降。细胞植入后3个月左右行腹部超声检查,门静脉直径减小13例,增大12例,不变2例。脾脏厚度16例减小,11例增大。在治疗过程中无脏器衰竭及急性或慢性GVHD的病例。发热病例4例,皮疹3例。植入细胞半个月,患者的精神、饮食改善明显。腹胀、乏力不适好转。植入后6个月者腹腔积液减少率为81.48%(22/27),食欲、乏力好转率为88.89%(24/27),肝掌及蜘蛛痣减轻率为51.85%(14/27)。脐带间充质治疗组,术前与术后ALB水平在第1个月即有显著差异(P<0.05),持续到第6个月。术后3个月,6个月时AST、TBIL和PT水平较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无显著变化,但逐渐改善。AFP水平术后第1个月,第3个月较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第6个月下降,无显著性差异。患者细胞植入后3个月左右行腹部超声检查,门静脉直径减小7例,增大9例,不变4例。脾脏厚度11例减小,9例增大。在治疗过程中无脏器衰竭病例,无急性或慢性GVHD的病例。发热病例8例。植入细胞半个月后,腹胀、乏力不适逐渐缓解,食欲较输注前好转。植入后6个月,患者腹水减少率为80%(16/20),腹胀、乏力不适改善率90%(18/20),肝掌及蜘蛛痣减轻率为50%(10/20)。通过两种治疗方案对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腹部B超结果(门静脉直径、腹水、脾脏厚度)有效率的分析,两种治疗方法无明显差异(P>0.05)。总之,脐血干细胞分离及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方法安全、高效、稳定,两者对失代偿期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恢复效果显著,且无明显差异。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过程时间长、容易污染、难度较大,且成本较高,而脐血干细胞临床应用时间长,分离方法操作简便、安全性较高,因此更适合于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