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必然伴随着农村土地的大量征用,农地非农化改变了我国城乡人口结构、生态环境和就业结构等。一方面它能为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土地要素,但另一方面过度的农地非农化造成了耕地资源的大量流失,土地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并失去了其对农民的社会保障功能。本研究拓展了农地资源的非市场价值体系,并且以农地资源非市场价值货币化的核算成果对农地非农化经济决策函数进行修正,旨在验证由于市场失灵所导致的农地非农化的过度损失并且寻找减弱该过度性损失的对策措施,为合理地配置宝贵的土地资源提供理与实证依据。本研究在对国内外农地非市场价值的评估与农地资源的优化配置的研究进展的进行研究基础之上,构造兼顾了农地社会生态价值的优化配置理论的框架。在对农地非市场价值评价方法进行比较的基础之上,确立了适合于本研究的方法,对杭州市农地价值进行了测算。最后,把测算的结果应用到农地非农化优化配置的模型之中。用C-D生产函数进行实证探讨,测算出基于综合价值的2000-2010年杭州市农地优化配置数量。通过上述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农用地的价值是一个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综合体。对失地农民的补偿内容应该覆盖其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内容。根据本文对农用地综合理论价值的实证测算,杭州市土地经济价值为33833.64元/亩,社会价值为295787元/亩。生态价值为28342.5元/亩。其中社会价值占大部分,达到了82.6%。而我们的实际补偿很难覆盖到这个部分,这就导致了被征地农民利益的被动损失。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完善土地征收补偿标准,可以成为我们土地工作的可行方向。(2)从本研究对于杭州市土地过度非农化实证分析结果可以看到,从2000-2010年,理论上由于市场失灵导致的杭州市土地非农化过度损失达到25%。这说明由于忽视土地的生态社会价值,对于土地的利用过程中过度开发现象确实存在,合理地选择农地非农化的数量是协调农地保护同经济增长两者间矛盾唯一的途径。从理论上讲,我们应当遵循资源最优化配置的条件,即土地使用的边际收益在农业部门与非农业部门间相等。因此,我们应当更加严格地控制土地征收数量,切实保护好耕地,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整个社会经济的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