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住宅是人类最基本的建筑类型,它是与人们日常的生活息息相关。浙南的古民居是浙南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遗留下来的住宅型建筑。留存至今,它们不仅反映着人们的生活态度,而且保留了生活在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之中的人们所特有的文化心理和价值取向。浙南地区特别是温州地区古民居,承载着浙南地区人们传统的居住方式、居住精神等,是浙南地区人们生活的记录者,对它们进行分析解剖,是民俗学研究比较重要的任务,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因此通过对浙南温州地区的古民居进行实地考察、访谈记录、资料查证,对浙南传统古民居中所传承的传统文化进行探索。论文结构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阐述了选择本课题的目的及其实际意义,并对国内外相关课题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考察分析,同时大概介绍在完成本课题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详细地对温州古民居的空间结构进行了分析,特别以温州永嘉县枫林镇的学海文河大院为例,对古民居的空间及其功能区进行了系统的规划和区分,主要说明旧时古民居的空间和功能能满足居民的所有需求。第三部分承接前文空间,展现温州古民居中的供奉图景:人们不仅开辟了家族成员活动的空间,更开辟出了鬼、神信仰的空间,同样以学海文河大院为例,阐述了古民居中神灵的分布,以及在在特殊情况下人、鬼、神从半开放空间的延伸情况,而人、鬼、神在古民居空间中得以和平有序共处的前提是他们在岁时节日和人生礼仪中进行互动交流,鬼、神享受居民的供奉,反过来给居民提供精神防御,相互之间互惠互利。第四部分介绍古民居中的家庭人伦图景:深受儒家伦理纲常影响的旧时温州地区,在古民居院落围城的大家庭中,祖孙数代同堂的现象比较常见,孝悌观念也是家庭生活的基本行为规范。在这样的人伦图景中展现出了家庭中各种不同的成员关系,大人与小孩的关系、男人与男人的关系、女人与女人的关系、男人与女人的关系等,这些关系都由儒家伦理制度所约束,同时在人生仪礼时以特定的仪式方式予以展示。第五部分是作息图景。作息是人们对古民居最直接的要求,民居中丰富的副业、杂事劳作和多样的休息生活是家庭成员修养生息的保障,也是家庭发展兴盛的最大推动力。民居提供的作息空间,是家族最基本的物质保障,也是人们最直接的物质需求。第六部分通过与当代套房进行比较,着重分析了当人们从传统民居搬到都市套房后文化传承的中断,特别对孝悌、礼俗文化的消逝进行了重点解读;通过具体分析,认为古民居的传承从明代始至今始终不绝,得以幸存的重要原因就是它所携带的传统文化。而当人们搬进都市套房后,人伦关系淡化、人、鬼、神空间的萎缩所造成的现代化生活的精神困境,以此呼吁在现代起居中重新吸纳传统民居中的文化理念,以促进人情与人伦的诗意生活。同时,对现代居住模式进行剖析,使它在满足现代生活节奏的基础上,提为套房空间提供一些思维借鉴,也试图设计几种可行性的居住模式,重构符合传统文化心理的起居理想,并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和发扬。但是难度太大,只能戛然而止,希望引起大众共同关注,不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