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证候与影像学分期之间的关系,为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证候的客观化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本研究纳入15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由两位风湿专科主治或主治医师级别以上医师按照证候诊断标准进行辨证分型,收集其病史、症状、体征、关节功能分级等资料,并进行双手的X线检查及相关实验室检查。双手X线分期由两位影像科主治或主治以上级别医师按照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RA)修订的RA诊断标准来判定。通过统计分析发现RA中医证候与X线分期之间的关系。结果:(1)流行病学特点:男女比例为1:4.36,各证型性别构成比无统计意义(P<0.05),肝肾阴虚型和肾气虚寒型发病年龄均高于湿热痹阻型和寒湿痹阻型。(2)中医证候分布特点:各中医证候所占比例不同,其中,寒湿痹阻型最多,肾气虚寒型和湿热痹阻型次之,肝肾阴虚型最少。各型中均有瘀血痹阻的表现。肝肾阴虚型和肾气虚寒型患者病程均高于湿热痹阻型和寒湿痹阻型。(3)中医证候与实验室指标比较:RF、ESR、CRP均高于正常参考值,四种证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中医证候与关节功能分级比较:湿热痹阻型分别与肾气虚寒型、肝肾阴虚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寒湿痹阻型分别与肾气虚寒型、肝肾阴虚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X线分期在关节功能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中医证候与X线分期上比较:湿热痹阻型分别与肾气虚寒型、肝肾阴虚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寒湿痹阻型分别与肾气虚寒型、肝肾阴虚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痹阻型与寒湿痹阻型之间比较,以及肾气虚寒型与肝肾阴虚型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痹阻型和寒湿痹阻型两种中医证候的X线表现,均主要集中在Ⅰ期和Ⅱ期;而肾气虚寒型与肝肾阴虚型的X线表现,均主要集中在Ⅱ期和Ⅲ期。结论:(1)RA好发于女性,年龄集中于30-60岁。中医证候总体分布不均,寒湿痹阻型最多,其次为肾气虚寒型和湿热痹阻型,肝肾阴虚型最少。中医证候在性别上分布无明显差异。(2)中医证候与实验室检查(RF、ESR、CRP)无明显相关性。中医证候与X线分期的存在一定的关系:湿热痹阻型和寒湿痹阻型两种中医证候的X线表现,均主要集中在Ⅰ期和Ⅱ期;而肾气虚寒型与肝肾阴虚型的X线表现,均主要集中在Ⅱ期和Ⅲ期。(3)寒湿痹阻型和湿热痹阻型患者年龄较轻,病程较短,骨质破坏较轻,对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影响较小;肾气虚寒型和肝肾阴虚型患者年龄较大,病程较长,骨质破坏较重,对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影响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