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子宫颈癌是全世界妇女第二大常见恶性肿瘤,严重危害妇女健康。据WHO统计,在每年新发病例和死亡病例中83%以上的病例来自发展中国家,占发展中国家女性肿瘤的15%,而在发达国家,子宫颈癌仅占女性肿瘤的3.6%[1],且近年来,年轻妇女子宫颈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有明显上升趋势。由于其发病机制仍未完全阐明,因此,对子宫颈癌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研究一直为国内外学者重视。AKT蛋白是一种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处于磷脂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hosphitidylinositoI3-kinases/protein kinase B,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的枢纽部位,是该通路下游的主要效应分子。在肿瘤细胞恶性增殖,血管新生和转移以及对放化疗的拮抗中起重要作用。P-AKT(磷酸化AKT)为其活化形式,P-AKT可以进一步激活通路下游因子而发挥肿瘤细胞的生长、增殖,侵袭,转移,抑制细胞凋亡。BTAK(又称Aurora A、Stk15或Aurora2)是一种丝/苏氨酸蛋白激酶,与人类多种恶性肿瘤密切相关。在细胞有丝分裂前期主要定位于复制中心体的周围,中期在纺锤体两极附近的微管上,后期和末期位于纺锤体极性微管上,参与了中心体的复制、成熟及分离,双极纺锤体形成及装配,有丝分裂启动和结束,染色体的分离等一系列有丝分裂事件。对有丝分裂的正常进行起着重要的作用。BTAK的扩增和过表达能引起中心体的成熟分离障碍,从而使子代细胞得到异常数目的染色体而形成非整倍体。非整倍体可引起抑癌基因缺失/失活或癌基因获得/激活,从而导致肿瘤的发生。有研究表明,BTAK所导致恶性转化是通过染色体不稳定性和活化AKT及其下游信号通路引起的。本课题采用组织芯片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对AKT、P-AKT及BAKT在正常子宫颈鳞状上皮、各级别CIN病变及子宫颈鳞癌不同组织中的表达进行检测。研究AKT、P-AKT及BTAK在子宫颈鳞癌的发生、发展中可能存在的作用及三个指标之间相互关系。分析AKT,P-AKT,BTAK与子宫颈鳞癌的各项临床指标之间存在的关系,探讨其临床意义。对于了解子宫颈鳞癌的分子生物学发病机制,提高其诊断率有重要临床意义,并为子宫颈鳞癌的临床预防,预后评估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收集河北省人民医院子宫颈活检及手术切除标本共200例,其中正常子宫颈组织31例,各级别CIN病变组织124例(其中CINⅠ级32例,CINⅡ级47例,CINⅢ级45例),子宫颈鳞癌45例。2应用自制密集型组织芯片技术,将200例研究样本按阵列设计顺序依次放入受体蜡槽中,融合、切片、捞片、烤片制成实验需要的组织芯片切片。3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Evison法)检测正常子宫颈鳞状上皮、各级别CIN病变及子宫颈鳞癌组织中AKT,P-AKT,BTAK的表达情况。4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以а=0.05为检验水准,当P<0.05时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组织芯片制备按课题设计及试验方法要求共制作8×8组织芯片2张;8×9组织芯片1张,共3张;切片厚度4-5μm。结果组织点阵排列整齐,无移位现象;有6个位点组织缺失,9个位点为无意义的组织,剔除这些样本;结果共得到有意义样本185例,纳入研究;其中正常子宫颈鳞状上皮29例,CINⅠ级30例,CINⅡ级41例,CINⅢ级41例,子宫颈鳞癌44例。组织位点的形态可观测率达90%以上。HE染色均匀,无异位和皱折;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定位清楚,背景干净,无异位和皱折现象。2AKT蛋白在正常子宫颈上皮及不同病变中的表达情况应用IHC方法,检测AKT在29例正常子宫颈鳞状上皮、112例各级别CIN病变及44例子宫颈鳞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AKT表达呈明显的分层现象:正常子宫颈鳞状上皮中AKT不表达或阳性细胞散在分布于子宫颈鳞状上皮的基底层;AKT阳性细胞在CINⅠ级中主要位于中下层、CINⅡ级主要位于上皮层的1/3-2/3、CINⅢ级超过2/3层达全层;子宫颈鳞癌细胞几乎都表达阳性。结果为:正常子宫颈鳞状上皮中AKT无表达0.0%;AKT蛋白表达在子宫不同病变中阳性率分别为CINⅠ级20.0%、CINⅡ级78.0%、CINⅢ级80.4%及子宫颈鳞癌81.8%。随着病变级别的增高,AKT蛋白表达的阳性率逐渐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KT蛋白在子宫颈不同病变组织中的阳性率高于正常子宫颈鳞状上皮,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在CINⅠ级阳性率低于子宫颈鳞癌及CINⅡ、Ⅲ级,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正常子宫颈鳞状上皮阳性率低于CINⅠ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颈鳞癌、CINⅡ、Ⅲ级各组之间差异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分析AKT与子宫颈鳞癌各个临床病理因素关系的显示,AKT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临床分期及淋巴结有无转移之间均有相关性(P<0.05),而与肿瘤分化程度无明显相关(P>0.05)。3P-AKT蛋白在正常子宫颈上皮及不同病变中的表达情况P-AKT的阳性表达主要位于细胞核,P-AKT在正常子宫颈鳞状上皮及子宫颈不同病变中均呈阳性表达,表达阳性率分别为:正常子宫颈鳞状上皮65.5%、CINⅠ级73.3%、CINⅡ级97.6%、CINⅢ级89.4%、子宫颈鳞癌70.5%,各阳性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AKT在正常子宫颈鳞状上皮表达的阳性率低于CINⅡ、Ⅲ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CINⅠ级表达的阳性率低于CINⅡ级;CINⅡ级的阳性表达率低于子宫颈鳞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各组间差异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AKT与子宫颈鳞癌各个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研究显示,P-AKT与患者的年龄,肿瘤大小,临床分期无明显相关性,但与肿瘤的病理分级及淋巴结有无转移有明显的相关性,P-AKT在高分化的子宫颈鳞癌的阳性表达率50%,中分化阳性表达率是71.4%,低分化阳性表达率是100%,随着分化程度的降低,阳性率逐步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AKT的阳性表达率在有淋巴结转移的子宫颈鳞癌中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子宫颈鳞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BTAK在正常子宫颈上皮及不同病变中的表达情况BTAK的阳性表达主要位于细胞浆,在正常子宫颈鳞状上皮中少量表达于中上层鳞状上皮,呈淡黄色,基地层细胞不着色。在各级CIN病变中,随着病变级别的升高,阳性表达位置及强度升高,癌组织几乎均有阳性表达。BTAK蛋白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正常子宫颈鳞状上皮10.3%、CINⅠ级50.0%、CINⅡ级75.6%、CINⅢ级80.5%、子宫颈鳞癌81.8%;各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随病变级别的增高,阳性率增强。BTAK蛋白在正常子宫颈鳞状上皮阳性率低于子宫颈不同病变组织的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INⅠ级阳性表达率低于CINⅡ、Ⅲ级与子宫颈鳞癌组,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CINⅡ、Ⅲ级、子宫颈鳞癌两两组间阳性率差异比较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研究BTAK阳性表达与子宫颈鳞癌各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的显示,BTAK表达与肿瘤大小、病理分级及临床分期之间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与患者年龄,淋巴结转移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P<0.05)5在正常子宫颈鳞状上皮、各级别CIN病变及子宫颈鳞癌中AKT、P-AKT与BTAK蛋白表达的相关性分析统计结果显示AKT的表达与P-AKT的表达具有相关性(r=0.557,P<0.05),二者呈正相关;AKT的表达与BTAK的表达具有相关性r=0.311,(P<0.05),二者呈正相关;BTAK的表达与P-AKT的表达具有相关性(r=0.276,P<0.05),二者呈正相关。(Tab4,5,6)。结论:1AKT蛋白从正常子宫颈鳞状上皮,经CIN转变为癌的过程中阳性表达率逐步升高,提示AKT在从正常子宫颈鳞状上皮向子宫颈鳞癌的发展转化过程起促进作用。AKT与肿瘤的大小,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均呈正相关性,表明AKT促进子宫颈鳞癌的增殖、转移。2P-AKT蛋白的表达,与子宫颈鳞癌的病理分级及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性,表明P-AKT促进子宫颈鳞癌的恶性程度及转移。3BTAK蛋白从正常子宫颈鳞状上皮、CIN到子宫颈鳞癌阳性表达率逐渐增高。提示BTAK与子宫颈鳞癌的发生发展有关。4在正常子宫颈鳞状上皮及子宫颈病变中AKT、P-AKT、BTAK三者的表达两两之间均有相关性,且均为正相关。提示BTAK所导致恶性转化是通过活化PI3K/AKT/P-AKT信号通路引起的。5密集型自制组织芯片技术是一种简便可行,高效稳定的技术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