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中学语文文学作品教学中存在偏重“立言”、疏于“立人”的现象。本文中的“立言”主要指的是对语文知识的学习与掌握;“立人”则指的是对人的精神世界的营造和构建。文学作品是语文教材的重要构成成分,而文学作为人类的精神外化产品,天然地对人的精神层面有着导引和熏染作用。所以,文学教学应该通过对一篇篇凝聚着作家智慧、情感、思想即代表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文学作品的解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学生对世界的感受、思索的方式,并最终积淀成为他们的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对人生、对社会的终极关怀。而当前的中学文学教学却将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异化成学习语言知识的载体,只重语表层面的分析,放逐审美层面的感受和体验,导致了学生文学素养的普遍低下及精神世界的贫弱。因此,语文教学要回归其人文本性,文学教学要多一些文学性的东西,发挥其固有的“立人”功能,已成为所有关心语文教育的有识之士的共同心声。新世纪之初,人文气息浓郁的中学语文新教材和新课程标准的问世,就是这种呼声的直接回应。中学文学教学应当以此为契机、复归发扬我国古代文学教育的“立人”传统,真正贯彻实施蔡元培、王国维提出的文学美育思想。为此,中学语文教师就应当在明确文学于认识、教育、审美、文化传承等方面具备的“立人”功能的前提下,重建文学教学理念。 中学语文课本中的文学教材虽然与文学作品是不尽相同的两个概念,但是它们都仍具有文学的基本属性。因此,为了突出中学文学教育的文学性,中学文学教学理念的构建应当在吸收、借鉴文学创作、欣赏、批评等相关理论的基础之上进行。重建的文学教学理念应当既重“立言”,更重“立人”。本文在以此为目标,在接受美学理论、中国古代的“言意论”和西方当代的模糊阅读理论、汉语思维的综合特点和文学创作的“意在笔先”特点、文学创作的以“象”尽意的特点以及文学的欣赏阅读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更益于实施文学“立人”功能的学生主体教学观、开放教学观、形象教学观、整体教学观及审美教学观,以期为当前中学文学教学理念的重构提供一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