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精细化工和印染技术的发展,印染废水中PVA染料、新型助剂等难生化有机物日益增多,致使其处理难度越来越大,传统的印染废水处理技术遇到了新的挑战。而湿式氧化技术被视为第二代有机废水处理高新技术,用于第一代常规技术难以解决或无法解决的难生化、有毒有害等有机废水的净化处理。开发印染废水的湿式氧化处理技术,研制新型、高效、价廉、稳定的催化剂,对有机废水治理及水资源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亚甲蓝水溶液作模拟印染废水,以COD去除率、脱色率、出水pH值和非均相研究中出水Cu溶出浓度作评价指标,对湿式氧化(WO)技术、均相催化湿式氧化(HCWO)技术和非均相催化湿式氧化(NHCWO)技术处理模拟印染废水及实际印染废水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得到一些重要结论。湿式氧化技术处理模拟印染废水,研究各因素对水样处理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COD去除率随氧分压、反应温度、进水pH值的升高而升高,搅拌速度存在最佳值880rpm,反应过程分快速期和慢速期两个阶段。通过湿式氧化过程中不同时刻水样的红外谱图(FT-IR),探讨了亚甲蓝降解的机制,研究表明:杂环上的-C-S-、-C=S-首先断键,其次是杂环上的-C-N-、-C=N-断键,亚甲蓝转化为二甲基苯胺,继而是苯环上C与二甲氨基中N相联的-C-N-断键,二甲基苯胺降解为对苯醌和二甲胺。均相催化湿式氧化技术处理模拟印染废水,从18种可溶盐中筛选出较好的催化剂,其排序依次为:Cu(N03)2、CuSO4、Fe(NO3)3、FeSO4、Zr(NO3)4、Cr(NO3)3。按所含金属离子的质量比例,以CuSO4和FeSO4复配了双组分催化剂Cu1Fe3、 CulFe1、Cu3Fe1,实验发现Cu1Fe1对亚甲蓝的催化氧化效果最好,在50mg/L催化剂用量、温度120℃下,水样COD去除率比不加催化剂时提高约50%。接着,进行了Cu1Fe1在亚甲蓝湿式氧化中应用的系统研究,结果表明:COD去除率和脱色率随催化剂用量、氧分压、反应温度的提高而提高,在进水pH值5.25、催化剂用量150mg/L、氧分压1.0MPa、温度180℃下反应60min,水样COD由2000mg/L降低到130mg/L,去除率达到93.5%,而色度由30万倍降低到20倍,脱色率达到99.99%。关于Cu1Fe1在亚甲蓝湿式氧化中的作用机理,研究表明:Cu、Fe对亚甲蓝降解有主导性的催化作用,催化剂诱导自由基产生,发生氧化反应;此外,Fe(Ⅱ)盐被氧化为Fe(Ⅲ)盐,以各种羟基Fe(Ⅲ)离子及聚合物形式存在,对水样有混凝作用。非均相催化湿式氧化技术处理模拟印染废水,对4种载体FSC、AC、FSD及FSE的研究表明,FSC载体是最佳的选择。X射线衍射谱图(XRD)分析表明,此载体的主要成分为γ-Al2O3。在均相催化湿式氧化研究的基础上,以Cu(NO3)2作为活性组分,通过原子吸收、扫描电镜(SEM)、XRD等检测手段,对催化剂制备的浸渍状态、浸渍温度、浸渍时间、浸渍液浓度、焙烧温度、焙烧时间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浸渍液浓度为6wt%Cu、浸渍温度35℃时动态浸渍8h、焙烧温度和时间分别为650℃和5h的条件下制备的Cu/FSC催化剂,其用量为2g/L、温度150℃时,水样COD去除率比不加催化剂时提高近20%。Cu/FSC作为亚甲蓝湿式氧化的催化剂,可用Redox机理来解释。为了减少反应过程中催化剂的Cu溶出并提高催化剂活性,选用Ce(NO3)3作为助剂对Cu/FSC催化剂进行改性,优化了Cu-Ce/FSC催化剂的制备工艺:Cu(NO3)2与Ce(NO3)3共浸渍、金属离子总浓度为6wt%、Cu2+:Ce3+为1:1(wt)、35℃下动态浸渍8h、110℃下干燥10h、550℃下焙烧5h;改性的催化剂Cu-Ce/FSC与Cu/FSC对比,其活性略有提高,而稳定性大大加强;机理研究表明,Cu-Ce/FSC催化剂中,CeO2起到了结构助剂和电子助剂的双重作用。将Cu-Ce/FSC催化剂应用于模拟印染废水的湿式氧化,在进水pH值5.25、氧分压1.0MPa、反应温度180℃、催化剂用量10g/L的条件下反应60min,水样COD由2000mg/L降低到176mg/L,去除率达到91.2%;色度由30万倍降低到20倍,脱色率达到99.99%;水样pH值由5.25升高到7.5;出水Cu溶出浓度为1.92mg/L。实际印染废水处理的研究表明,在催化剂Cu1Fe1和Cu-Ce/FSC用量分别为150mg/L和10g/L、温度200℃、氧分压1.0MPa条件下反应90min,出水COD、BOD5均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三级标准,而色度和pH值均达到一级标准,非均相的Cu溶出浓度达到三级标准;印染废水的可生化性改善显著,BOD5/COD由处理前的0.021提高到处理后的0.423(均相)和0.307(非均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