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时间概念借助数字符号得以体现,而整数特征是数字表达中的重要概念。整点时刻和非整点时刻体现了时间领域内的整数特征。在规划的背景下,任务开始时间为整点时刻还是非整点时刻影响人们的时间感知和任务执行意愿。通过八个实验,本研究验证了任务开始时间的整数特征影响了任务的执行意愿,即当任务的开始时间为在整点时刻时,个人有更强烈的执行意愿;然而当任务的开始时间为非整点时刻时,个人的任务执行意愿则较低,其中,预期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间概念借助数字符号得以体现,而整数特征是数字表达中的重要概念。整点时刻和非整点时刻体现了时间领域内的整数特征。在规划的背景下,任务开始时间为整点时刻还是非整点时刻影响人们的时间感知和任务执行意愿。通过八个实验,本研究验证了任务开始时间的整数特征影响了任务的执行意愿,即当任务的开始时间为在整点时刻时,个人有更强烈的执行意愿;然而当任务的开始时间为非整点时刻时,个人的任务执行意愿则较低,其中,预期时间利用价值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中介作用。具体来说,整点时刻具有更高的显著性,在整点时刻作为任务的开始时间的情况下,开始时间与整点时刻相重合,根据格式塔理论,人们会产生任务时间较为完整的感知,进而感知任务时间更为充裕、也具有更高的价值,人们在充裕的时间上执行任务有着更高的完成可能性并且在有价值的时间上执行任务使得时间被珍惜,人们预期时间利用价值较高,规划中的时间与事件得到满意的结合,任务的执行意愿也就较高;然而非整点时刻则不具有显著性,将非整点时刻作为任务的开始时间,整点时刻与开始时间的对比使人们产生任务时间不完整的感知,任务时间的充裕度较低、任务价值也较低,人们在此时间上执行任务的完成可能性较低并且低价值的时间可以不通过执行任务来被珍惜,因此预期时间利用价值较低,时间和事件的结合满意度较差,任务的执行意愿也就较低。此外,本研究还验证了开始时间的整数特征对任务执行意愿产生影响的边界条件。第一,个人的规划方式作为影响个人对时间线索和事件线索的依赖度的因素,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当个人处于钟表时间规划方式时,人们更倾向于将外部时间线索作为感知时间进而形成任务执行意愿的依据,此时,整点时刻或非整点时刻作为任务的开始时间就会使个人产生差异化的任务执行意愿;在另一种情况下,当个人处于事件时间规划方式时,更倾向于内在心理线索作为行动的依据,个人只有在完成上一件事情后才会开始执行下一件事情,此时,任务的开始时间这一外部时间线索不再影响个人的任务执行意愿。第二,任务时长确定性这一因素影响了任务开始时间特征在个人时间感知中的显著性,也就是说,在存在确定的任务时长的情况下,任务开始时间不再是个人进行主观时间感知的依据,人们更可能依赖于任务时长这一客观而确定的时间线索作为时间感知进而形成执行意愿的依据,因此,在任务时长确定的情况下,任务开始时间的整数特征也不再对任务执行意愿产生影响。第三,个人的时间贫穷状态作为直接影响个人时间感知的因素也起到了调节作用。时间贫穷是一种持续且稳定的感知所需要的时间多余所拥有时间的时间感知状态,在时间贫穷的状态下,个人对任务时间的感知一直会处于时间稀缺且高价值的状态,此时,开始时间的整数特征并不能改变这种时间感知状态,因此,整点时刻或者非整点时刻作为任务开始时间在时间贫穷的情况下没有显著差异。第四,任务难度是影响个人对规划中事件感知的因素。个人难度的改变也就是个人从关注任务完成到关注任务执行效率的改变,进而影响预期时间利用价值和任务执行意愿。当任务难度较高时,个人关注于任务能否完成,当整点时刻作为任务开始时间时,人们会产生更高的任务执行意愿,而非整点时刻作为任务开始时间则产生较低的执行意愿;然而,当任务的难度较低时,人们更关注于能够有效率地完成任务,此时非整点时刻作为任务开始时间反而比整点时刻作为任务的开始时间能够产生更高的任务执行意愿。第五,任务重要性同样也是个人规划中事件感知的影响因素。人们更希望达成时间与事件价值的匹配,即重要任务与价值高的时间相结合,而不重要的任务与价值低的时间相结合。因此,任务重要性较高的情况下,整点时刻比非整点时刻作为任务的开始时间使个人产生更高的任务执行意愿;然而,任务重要性较低的情况下,非整点时刻反而比整点时刻作为任务的开始时间能使个人产生更高的任务执行意愿。
其他文献
文章围绕中国共产党领导水平与执政能力核心命题,在镇域治理层面探讨基层党组织全面领导与党建创新引领下,城市社会治理的新样态新格局。针对既有研究提出的政党改造社会、政党适应社会、政党组织社会和政党引领社会理论框架,及总体性支配、选择性治理、整合型治理与引领型治理等理论观点,在研究范式、理论视域与分析进路等方面的不足;文章运用调查法、文献法与比较分析法等,在过程—机制研究理路与政党—政府—社会三元关系范
随着互联网科技的发展,数据量的不断增大,对前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由于传统的前端开发方式技术门槛要求较高,且页面的样式、功能相似,多为重复性工作,严重影响了前端工作人员的开发效率与工作热情。因此为解决上述难题,公司内部决定采用组件化技术以及现如今流行的前端技术框架对ERP系统进行组件化开发,从而提高前端页面的开发效率。基于组件的可视化编辑系统将为前端开发者提供封装后的各类UI组件、可视化的操作以及平
随着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快速发展,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宗海运散货进出口量逐年快速增长,而现有的船舶计重方法逐渐无法满足日益提高的计重要求。现有的船舶计重都是通过读取待测船舶六面的吃水刻线,然后结合船舶的准确图表来计算载运货物的重量,不可避免存在一些缺陷,因此课题提出利用超声相控阵技术对附加载重前后的水下船体进行相控扫描,重构出水下船体三维模型并计算出体积,之后利用阿基米德定理得到货物的重量。具体研究内
超导重力仪是利用超导电性构建的精密相对重力测量仪器,具有仪器固有噪声低、稳定性好的特点,是目前性能最好的时变重力测量仪器,已被广泛应用于地球动力学研究、重大自然灾害与预警等领域。重力测量中的关键点之一是确保重力仪的敏感轴方向与当地重力加速度g的方向相一致。由于多种外界因素的影响,超导重力仪安装基础平台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倾斜,从而影响重力观测的精度。因此,为减小由于基础平台倾斜引入的测量误差,必须采用
机器博弈作为人工智能的重要分支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与重视,作为一种流行的扑克竞技游戏,德州扑克一直是机器博弈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随着Alpha Go的出现,完备信息的机器博弈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但诸如德州扑克之类的非完备信息机器博弈因其状态空间的复杂性,目前仍未有很好的解决方案。因此,研究德州扑克这类非完备信息机器博弈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论文使用强化学习算法对德州扑克进行研究。首先对虚拟遗
本文通过对我国家庭语言暴力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总结出家庭语言暴力的定义、特点、类型、产生的后果、发生原因以及解决的对策。经分析发现,家庭语言暴力研究的对象多是青少年,缺乏心理学的研究视角,家庭语言暴力的应对路径多从家长角度探寻,从学校、社会和子女角度探寻的较少。由此,未来研究可拓宽研究对象,并从心理学角度切入,应对路径可延至相关社会立法、社会工作与救助方面,从根本上缓解家庭语言暴力问题。
本文所论“《富春山居图》及黄公望的思想观念研究”,试图以思想史研究方法进行名作分析,还原此作画题及跋文中所蕴含的历史语义,追溯《富春山居图》由创作到经典地位形成的客观原因。文中基于作品画题及跋文中所涉关键词的考证,分析背后的时代观念变化,发现此画作的几大“经典”特征:1.“富春”(或者“富春山”)的山水画表现题材,隐藏着古代文人对严子陵渔隐及山居生活的向往,“富春”原本是赞扬严子陵高风气节的诗文符
论文以1920年代“乡土小说”为研究对象,以福柯“话语”理论为方法论工具,通过对乡土话语的历史语境、作家主体精神、乡土话语叙事、乡土小说的接受与传播等文学诸要素的逐一考察,在社会历史空间中探讨乡土话语的“位置”,从文学的“外部”而不局限于文学“内部”来研究1920年代中国乡土小说的话语体系及其运行机制问题。乡土作家复杂的现代性体验经由个体性话语实践,通过文学期刊等现代传播媒介的传播和读者的接受,又
书法审美贯穿于书法创作、艺术品评、理论研究等美学实践,蕴含着深厚的哲学意蕴,其境界追求、艺术品格、理论呈现等方面与中国哲学思想及其精神内蕴息息相关。在书法艺术的发展历史上,书法创作和书法理论的进步与成熟很大程度上依托于中国哲学的精神滋养和价值引导,历史上不同时代的书家在创作书法作品和构建各自书学理论体系时,都植根于儒释道等本土思想的文化土壤,倡导审美主体透过笔墨线条等外在形态获得自我与万物通而为一
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论”命题不仅在西方美学发展史中影响深远,在西方哲学发展史中也具有重要地位。黑格尔的命题仍然是当下这两个领域讨论的核心话题之一。黑格尔主张“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承认艺术是精神自我认识的一种方式,艺术具有真理性,艺术是精神自由的表达。与此同时,黑格尔还提出“艺术终结论”命题,主张当精神发展到最高阶段时,艺术成为了“过去”,哲学以其概念思辨扬弃了艺术的直观形象,成为揭示真理的最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