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居与气候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它必须能适应当地气候,并改变它为人们提供一个更方便、舒适的活动场所。位于湘西南部的通道县是侗族传统聚落和民居建筑资源较丰富的地区。这里的气候具有我国大陆性气候的特点如冬冷夏热、季风气候、雨热同季等。除了漫长的冬夏极端气候外,终年降雨频繁、潮湿也是湘西气候的一大特点。面对这样的气候环境,侗族传统干栏式民居作为一种成熟和稳定的建筑形态,其恰当地适应了当地的地理条件与气候因素,以低技术被动式的原生态建筑设计策略来实现保温隔热、注重通风和防潮等改善小气候环境的措施,用低代价满足了房屋的实用功能。然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侗族传统民居提出新的功能要求,随之出现千篇一律的砖房代替侗族传统民居的现状。因此从气候适应性出发,发掘并延续这种低技生态设计策略,在不改变侗族传统民居平面的功能特色的前提下,对新的功能要求进行整合,使侗族传统干栏式民居适应新的功能需求,这对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护侗寨的特色,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因此,本文首先从人、建筑与气候的关系入手,论述了气候的各个组成要素对人体舒适度的影响,建立了室内热舒适区域与气候要素之间的联系,形成气候要素与人体舒适度的标准以及气候影响建筑设计的不同层面的设计原则。其次,本文对主要研究对象,干栏式民居的起源,侗族干栏民居平面的特点、建造技术和侗寨的村落结构、选址特点做了系统描述,旨在建立完整的侗寨形象,并通过对通道侗寨的实地调研,调查问卷和实地测量的方式对该地区民居的气候适应性进行深入研究,探索传统民居气候适应性的本质和具体的新功能要求,为下面章节提供理论实证。再次,从适应气候的宏观层面以及微观层面对侗族传统民居的选址布局、室外空间环境进行了分析,归纳出传统民居生态技术策略的优势和局限,并通过对干栏民居的功能整合,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和建议。最后,总结了侗族传统民居的生态优点和功能整合的改进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