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周刊封面中国形象研究1997~2012

来源 :西南政法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zh198707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时间、空间、精力、知识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受众对他国形象的了解受制于大众传媒建构的拟态环境,且对媒介报道的真实性及客观性难以鉴别。在媒体塑造国家形象时更为如此,媒介中的国家形象约等于该国国家形象。《时代》周刊(TIME)是美国三大新闻周刊之一,在世界各地广泛发行,具有极强的影响力和代表性,该杂志封面报道中的中国形象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西方媒体对中国形象的塑造。  本文选取1997——2012年间的《时代》周刊亚洲版和美国版所有涉华议题的封面为样本,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时代》周刊封面塑造的中国形象进行研究。其中,选取所有的涉华议题作为研究样本、区分亚洲版和美洲版塑造的中国形象之异同、以及用量化统计视觉符号的方式来研究《时代》周刊中国封面报道的手法,是本文的创新点。  在文章第一部分中,作者用定量分析法析了《时代》周刊封面涉华议题总量、封面中国人物报道及提议正负面报道倾向的年度变化规律;第二部分是研究亚洲版和美洲版塑造的中国形象之异同及原因;第三和第四部分分别是对《时代》周刊中的中国人物形象和中国形象塑造方式的解读。通过以上研究本文发现:从议题选择的角度,《时代》周刊涉华封面在正负面倾向的报道数量上持平,并以中性报道为主,做到了新闻专业主义中平衡报道的原则;从视觉符号语言运用及报道频率的角度,《时代》周刊涉华封面塑造了一个神秘保守而又野心勃勃的中国形象;从不同地区受众对国家形象塑造的角度,《时代》周刊美国版的封面报道对中国的关注有所增加,且负面倾向居多,而亚洲版对中国的封面报道在近年来有所减少,但遵循了新闻专业主义平衡报道的手法,构建了多元的中国形象。
其他文献
期刊
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所具有的海量性、互动性及个性化等特点,使其更迎合目标受众多样化的需求,从而大大削弱了人们对传统媒体的依赖。基于新技术的发展,新型媒
随着国际经济形势变化的扑朔迷离,全球金融波动日益频繁。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出口减少、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楼市、车市、股市……一系列经济生活的热点问题都自然或不自然地成
期刊